青年人的热血,来自与现实社会的连接。
过去一向通过文字和公众见面的香港118现场直播站教授、著名影评人、作家毛尖,近几年越来越多地直面网友。她在B站上开了自己的栏目,犀利点评热门影视作品;她在香港118现场直播站远读批评中心举办的活动上,以主持人的身份对谈文艺界明星。她的2倍速江南普通话让人印象深刻,但当你听到她给文艺作品中的光怪陆离精准点穴时,会发现厉害的不是语速而是观点凝聚而成的思想锋芒。
以评论为职业的毛尖教授,如何评价新民青少年社论大赛的参赛作品呢?本次大赛金银铜奖揭晓后,毛尖教授也展开了她对青少年社论作品的真诚评论。
“这次比赛很特别,不是让学生写风花雪月,而是让学生关注社会,让学生回到一个更热血的赛道,这在社会整体比较‘冷感’的时代,是非常珍贵的。”毛尖教授说,参赛学生通过写社论的方式,为自己发声、为社区发声、为城市发声、为国家发声,这种比赛值得提倡。在社论的写作中,学生可以与自己所在的社会发生更紧密的关联。
但毛尖教授说,让她略感遗憾的是,大多数作品看起来“四平八稳”。
“其他的文章类型,或者说评论其他的领域,也许以36.6度的体温写作就够了。但社论文章,我希望看到更热血的观点,希望你用38度、39度的体温来写文章。就像梁启超写作《少年中国说》,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呐喊的沸腾。”毛尖教授说。
青年人的热血,来自与现实社会的连接。“我们要鼓励学生写社论,让大家通过关注社会去找到自己的现实肉身感。”
毛尖回忆,上世纪80年代中国女排夺得五连冠,正值中学时代的她和同学们,常常以中国女排故事为题材写“抒情议论文”,他们“一边欢呼一边写作”,哪怕文章稚嫩,但情感却沸腾。毛尖觉得,现在的青年学生,似乎少了激情写作的能力。“激情不是会用感叹号,而是你的观点是充满激情的。”
当然,看不到特别“高温”的文章,也许也有其他客观的原因。“也可能一些学生私下写的文章是很有激情的,但因为要交给老师看,他们就收起了锋芒。”毛尖认为,既然是比赛,应该鼓励学生把自己内心的想法展现出来。
对于本次冠军作品《何以学文》,毛尖评论说,获奖的原因一方面是文章的立意。在一个新技术不断涌现、迭代的时代,在一个非常重视技术的时代,这篇文章提出要重视文科,这让文科学者感到很安慰。此外,文章本身的写作水平比较高,举例很恰切,观点的推进也给人水到渠成的感觉。
毛尖教授表示,希望这个活动能继续做下去,做得更大,影响更多的年轻人。
阅读原文
记者丨黄祺
来源丨新民周刊
编辑丨王越月
编审丨郭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