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全国教育实证研究论坛也已经走过了十个年头。2024年11月2日-4日,由香港118现场直播站教育学部主办的第十届全国教育实证研究论坛。在香港118现场直播站教育学部主任袁振国看来,面对新的变化,教育研究需要回应和面对挑战,同时利用新技术和工具,为复杂的教育现象提供科学研究,为教育的更好发展作出贡献。
技术进步推动教育研究创新
“学科发展与科学突破、研究方法的创新紧密相关,而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科技进步为教育研究方法的创新提供了条件。”主旨报告环节中,中国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名誉院长闵维方提到,教育研究方法的创新不仅推动了物理学、化学等领域的重大突破,也使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不断进步,如数据处理能力增强、实时数据采集、增强研究的可重复性和可靠性、可视化与模拟工具的运用、在线远程研究的可行性以及跨学科交叉融合的促进。
袁振国同样指出,大数据、数字化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为教育研究创造了史无前例的条件,同时让教育研究以及其他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进入了新的领域和境界。“今天人工智能不仅赋能科研,而且它本身已成为科学。人工智能基于数据,通过算法实现数据的自我更新和发展,具备自学习、自组织和自适应的能力。”
教育复杂性促研究方式迭代
教育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促使教育研究方法的创新。袁振国表示,教育在从统计学、数学、经济学、人格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领域借鉴研究方法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创造新的研究方法。但是,教育和其他任何活动存在的根本不同——教育需要落实在人身上,因此大部分借鉴的方法不可以简单直接地运用于教育研究活动。“人是个性化的,研究方法比较关注共同的结果、共同的结论、共同的规律,而每个个体发生的变化、得到的好处、得到的福利怎么样,是很多研究方法照顾不到的。正因如此,教育研究才异军突起,希望通过对普遍的规律探究方法运用不足以解决问题的时候,能够弥补这个不足,探究个性化和多样性。”在他看来,这是需要教育研究方法创新的原因之一。
闵维方阐述了自 1980 年代以来教育研究方法的多项创新,包括定量研究方法如联立方程模型、多层线性模型、结构方程模型等。他还提到了混合研究方法的兴起、设计型研究、技术驱动的研究方法创新,以及行动研究的推广。这些创新丰富了教育研究手段,深化了对教育现象的理解,并为教育决策提供了实证依据。
首颁全球教育研究方法创新奖
为促进中国教育实证研究走向世界、积极推动全球教育科学研究的创新发展,第十届全国教育实证研究论坛增设“全球教育研究方法创新奖”,表彰不同国家、不同学科领域的顶尖学者在教育实证方法创新方面取得的成就,积极推动全球教育科学研究的创新发展。
经全球教育研究方法创新奖评定委员会评议,首届“全球教育研究方法创新奖”获得者分别来自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德国和中国五所顶尖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五位学者。他们分别是:英国伦敦大学学院教育学院荣休教授斯蒂芬·鲍尔;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社会学教授、前美国社会学协会主席安妮特·拉鲁;澳大利亚凯斯林大学积极心理学和教育学教授赫伯·马什;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教育与技能司司长、教育政策特别顾问、德国海德堡大学荣誉教授安德列亚斯·施莱歇尔;中国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名誉院长、教授,世界银行高等教育投资顾问,原北京大学党委书记、校务委员会主任闵维方。
记者丨陈之腾
来源丨上海教育
编辑丨王越月
编审丨郭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