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118现场直播站

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媒体关注 / 正文

媒体关注|教育学与哲学如何双向滋养?这两个“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展开对话

2022年11月09日

  教育学与哲学如何双向滋养?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强跨学科人才队伍建设,11月6日,香港118现场直播站两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生命·实践”教育学团队和“创获智慧”中国哲学团队,以“跨学科对话”的形式,举办了“教育学与哲学的对话:理论和实践的双向互动”主题学术活动。

  两个团队带头人杨国荣教授、李政涛教授分别带领团队成员出席活动,来自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师生共2万余人在线参与。

1ACFA


签署合作备忘录  以跨学科加强团队建设


  活动中,“生命·实践”教育学教师团队与“创获智慧”中国哲学教师团队签署合作备忘录,决定以“教师队伍建设”“推动哲学教育”和“跨学科研究”为着力点,全面提升两个“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的能力与水平,充分发挥团队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与发展的重要作用,把“黄大年精神”融入到教书育人、团队建设与学科发展的全领域和全过程。

杨国荣教授与李政涛教授分别代表团队签署合作备忘录

  华东师大党委副书记朱民在致辞中表示,华东师大教育学与哲学学科实力雄厚、具有优良学术传统,此次携手开展跨学科对话,对进一步弘扬并践行“黄大年精神”有深刻的示范作用,对校内相关学科教师团队建设有引领作用。

  华东师大以基教所和思想所为代表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既是科学研究的高地,也是人才培养的高地,更是团队建设的高地。华东师大校长助理吴瑞君期待两个团队在建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提升咨政能力等方面发挥新的、更大的作用。


哲学与教育:从知识之境到智慧之境


  “创获智慧”中国哲学教师团队带头人杨国荣教授以“哲学与教育:从知识之境到智慧之境”为题发表了主题演讲,“从哲学看教育”和“从教育看哲学”两大视角深刻阐述了哲学与教育的关系。

  在“哲学看教育”方面,杨国荣指出教育的目标是人的“完成”,这与人自身存在的状况相关。杨国荣引用康德和马克思的相关论述,指出人从一种“未完成状态”最终实现“完成自身”,达到理想的存在状态,在这一过程中,教育具有重要作用,从个人角度,促进人格的完善;从更宽泛的意义上,有助于人类从自然状态走向文明化的状态。

  在人的“完成”过程中,价值观取向的引导赋予这一“完成”过程以自觉的形态,思维方式的引导则通过“知性思维”和“辩证思维”的统一,从另一角度制约着人的“完成”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兴趣的培养很重要,这不仅关乎知识学习的效率和效果,而且关乎受教育主体的幸福程度。但是如果只有基于兴趣的“乐学”,而无普遍规范的限定,则会使得教育过程无序化,因此教育过程中需要确立“真理的权威”,后者包括对真理的敬畏和执著追寻。

  在“从教育看哲学”方面,杨国荣指出哲学有学科与超学科二重性质,并相应地包含“不可教”和“可教”双重属性。其中“不可教”,主要是因为哲学作为“智慧之学”,有别于作为“知识之学”的物理、化学等学科,具有“超学科”的性质。

  而“可教”,主要是因为哲学进入大学教育系统之后,包含了一般的知识学科所共同拥有的规律性特点。就哲学“可教”而言,学习哲学不仅要了解哲学系统自身衍化的知识,而且要从跨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的角度把握更广的多重领域知识系统,更重要的是要领悟哲学思考的方式。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哲学对“身心之学”和“口耳之学”的区分,以及其所强调的“身教示范”,有着重要意义。


教育学与哲学,双向滋养和双向建构


  李政涛教授深入解读了“教育学与哲学的双向滋养和双向建构:是否可能、如何可能?”具体从“教育学与哲学”的基本预设和核心观点是什么,是什么把教育学与哲学连接在一起,哲学对于教育学有什么意义,教育学对于哲学有什么意义,“生命·实践”教育学对于哲学有什么意义、如何让哲学进入日常学校教育生活等六个方面回答了这一话题。

  李政涛认为,“教育学与哲学”基本预设为两者是独立的存在,且有内在关联。哲学建构了教育学的理论基础,教育学可能也在很多方面有助于哲学、参与建构哲学发展,是价值或意义、智慧、生命和实践把教育学与哲学连接在了一起。

  哲学是教育学的母体学科,是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哲学参与当代教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重构。

  李政涛进一步表示,教育学在对生命的探察、对实践的探究、对智慧的探索三方面,有可能为哲学做出属于自己的独特贡献。

11B19

  他以“生命·实践”教育学为例指出,通过生命·实践”教育学创始人和持续领导者叶澜教授的《回归突破:“生命·实践”教育学论纲》等为代表的学派典范著作,这一学派向实践哲学贡献了新的概念、价值观、思维方式、研究方法论。

  让哲学进入日常学校教育生活是两个团队、两个基地与两个系合作的重要指向。

  从目标上看,实现“做哲学”与“做教育”的连接,成为“哲学教育”,让哲学教育成为日常学校教育生活的一部分。哲学教育最终要落地,就要让哲学进入到学生、老师、家长的生命中,成为他们生命的一部分、长到他们的身上,最终通过“进生命”让哲学育人落地。


“本”“末”相宜:教育之道的核心


  为更深入地探讨教育与哲学的双向互动,此次活动特邀香港118现场直播站哲学系教授、上海纽约大学校长童世骏以“‘本’‘末’相宜:教育之道的核心”为题,发表了主题演讲。

  童世骏首先表明,“本”“末”关系从先秦以来就是中国教育的核心问题;魏晋时期王弼的“崇本举末”命题,其实就是“本末相宜”的意思。随后,童世骏论证了他对教育中“本末相宜”的具体理解。

  第一,以教育的内在价值为本,以教育的工具价值为末,避免守株待兔(徒有目的却无手段)、缘木求鱼(手段与目的不适合)和饮鸩止渴(手段与目的相对立);

  第二,以教育的培育功能为本,以教育的选拔功能为末,防止教育的选拔功能的发挥方式妨碍教育的培育功能、其价值取向妨碍社会的正常运行、其实际效果有悖于社会的进步发展;

  第三,以教育选拔的社会分工作用为本,而社会分层作用为末,在避免把社会分工误解为社会分层的同时,设法对“社会分层”本身做适当引导。

  童世骏指出“教育的本末相宜”既是社会的教育命题,也是教育的社会命题;要真正实现教育中的本末相宜,社会各方必须同时用力,尤其要进一步加强学习型社会建设,进一步发挥高水平教育评价的作用,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的产业适应度、社会认可度和家庭满意度。


圆桌论坛,多元互动探讨哲学与教育


  活动现场,还分别以“教育学与哲学的理论互动”和“教育实践中的哲学之道”为主题,组织了两场圆桌论坛。

  两个团队教师代表贡华南、陈赟、朱承、卜玉华、李家成,华东师大哲学系系主任刘梁剑、教育学系系主任黄忠敬,香港118现场直播站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常务副主编付长珍、学报(教育科学版)主编杨九诠,基地小学校长代表姚凤、查人韵等分别从团队、学科、一线实践的视角阐述了对教育与哲学的认识。

照片由学校提供


阅读原文


记者丨白羽

来源丨第一教育

编辑丨王越月

编审丨戴琪


更多阅读:

新民晚报丨华东师大跨学科交流:教育学对话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