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118现场直播站

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媒体关注 / 正文

香港118现场直播站助力云南寻甸乡村振兴的新内生发展实践

2022年11月24日

一、摘要


  “内生”问题是现阶段制约中国乡村发展和乡村振兴的症结所在,也是高校帮扶作为外生力量介入时需要突破的关键环节。本项目在云南省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开展近三年的乡村振兴新内生发展实践模式探索,采取“上下联动、内外共生”的“新内生发展”行动思路,从价值、主体、行动和结构层面入手,总结出相对成熟的行动路径、实践机制和经验教训,为解决“内生”问题提供了一套具体的行动框架。项目以泽铁村为试点,通过改造社区硬件设施,积极推进社区文化建设,推动开发“小山茶”“云品寻师种养殖合作社”等项目,培育各类村民自组织,举办“新内生发展与乡村治理”工作坊和暑期支教活动,撬动外部资源投入累计超20万元,有效助推泽铁村发展。


二、背景


(一)帮扶对象基本情况与资源禀赋


  寻甸县是云南省昆明市辖县,地处云南省东北部,居滇东北之要冲,是首批“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县”和“昆曲绿色经济示范带”县区之一。县内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和特色农副产品资源为当地乡村振兴提供了良好基础。

  寻甸县作为全国592个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于2018年9月29日摘除“贫困县”帽子,并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寻甸县内回、彝、苗等少数民族聚居区域广泛分布,少数民居社区的贫困问题和发展问题一直是寻甸县发展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二)高校帮扶背景与项目团队特色优势


  香港118现场直播站积极响应教育部关于定点帮扶工作的部署,挖掘整合优质资源,向寻甸县源源不断输送多种形式支持,并选派优秀干部担任县委常委、副县长和驻村第一书记。在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背景下,香港118现场直播站社会发展学院院长文军整合多方资源,组建寻甸乡村振兴“新内生发展项目组”,以增进“乡风文明、治理有效”为切入点,扎实开展帮扶工作。

  项目组的特色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香港118现场直播站充分调动校内外资源,积极链接校友资源,为项目开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和人力物力保障。其次,项目负责人文军教授长期从事城乡社会学、发展社会学和基层治理研究,并担任民政部全国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专家委员会委员,曾先后带领团队参与过江西、贵州、云南、甘肃等地的一线扶贫实践和社会服务,有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


(三)项目理念与整体设计


  新内生发展模式提供了一套农村实践的基本框架,将乡村文明、民主协商、社区自治、增力赋能、整全发展等理念引入乡村社区,通过“上下联动、内外共生”来实现内外部资源的整合以及内生与外生动力的有效联结,解决中国乡村深层次的发展动能问题。

  因此,本项目的思路在于将“新内生发展”的价值理念和行动模式与外生性的高校帮扶工作相结合,探索出一套“上下联动、内外共生”外在形式和“能力建设、整全发展”等乡村社区内涵建设相结合的新内生发展模式,具体行动路径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价值层面,树立新内生的发展理念;二是主体层面,推进社区化的主体赋能和整全发展;三是行动层面,促进内外网络联结中的资源开发;四是结构层面,在乡村振兴中建构乡村韧性治理体系。


(四)难点问题与预期目标


  乡村发展是多要素、多层次、多功能和多过程的复合系统,项目难点在于需要考虑乡村社区内外部的多元主体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维度,如何将多层面的内生发展策略相互嵌套以形成合力。同时,还要兼顾转型时期各类“不确定性”因素渗透中国乡村社会生产、生活领域之中的背景。

  鉴于此,本项目树立了行动研究的导向,采取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思路,致力于将高校帮扶的实践工作和乡村发展的理论研究相结合。

  就实践目标而言,具体包括以下方面:(1)推动乡村社区为本的新内生发展实践。根据寻甸县乡村社区实际,制定并实施新内生发展策略,推动寻甸县乡村社区新内生发展,打造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新典范。(2)探索社区为本的新内生发展模式。选取寻甸县较为落后的苗族村寨——泽铁村作为试点,开展创新试验工作,从实践经验中探索构建“社区为本的新内生发展模式”。(3)助力寻甸县乡村振兴实践。在寻甸县范围内推广社区为本的新内生发展模式,以此推动寻甸县乡村新内生发展实践,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就学术目标而言,旨在总结、梳理和提炼寻甸县社区为本的新内生发展实践经验,建构社区为本的新内生发展模式与理论框架,丰富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内生发展理论和社区建设理论,提炼推进乡村振兴的“中国经验”,并在主流媒体和学术期刊上发表一系列成果,提高项目影响力。


三、故事:一个妇女自组织的成长史


  “我们都喜欢跳舞,所以总是在一起。”第一次见美花时,她就笑着和项目组介绍自己所带领的舞蹈队,她身边围着几个妇女,脸上也挂着或大方或羞涩的笑容。

  当香港118现场直播站新内生发展实践项目组第一次到寻甸县泽铁村时,就注意到了这个土生土长的舞蹈队。据队长美花介绍,成员们都是村里的妇女,大家因为共同的兴趣爱好——跳舞而聚集在一起。在忙碌的农业生产中,舞蹈这个爱好成为她们生活中的一抹亮色。

  项目伊始,舞蹈队的妇女们尽管略显羞涩,但都积极地参加各类活动。随着团队工作坊活动的开展,妇女们与成员们彼此熟络了起来。在民主协商工作坊中,她们展现出了对公共事务的热忱,在村规民约与家风家训的讨论中,谈论了许多和村庄发展、家庭生活有关的事情。

  之后,在未来社区工作坊中,在团队成员的鼓励和启发下,她们对寻甸县泽铁村的村庄治理、经济生活、文娱活动等多个方面进行了畅想。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勾勒出一幅美好的乡村发展图景。

  泽铁村的妇女们是一抹亮丽的巾帼色彩,舞蹈队将这些色彩汇聚在一起,点缀着这座山村苗寨。于是,文军教授带领项目团队,积极调动内外资源,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入手,推动舞蹈队组织化、多功能纵深发展。

  从“硬件”上,当地舞蹈队反映,日常练习和比赛缺少一台大型音响。对此,文军教授积极链接外部资源,协调上海协通(集团)有限公司唐烨总裁为舞蹈队捐赠了一台高级音响。这无疑提高了舞蹈队的组织凝聚力和行动力。

  在“软件”上,项目组通过工作坊为舞蹈队赋能,培养队员的民主协商意识和组织能力,将舞蹈队打造成为乡村服务队,建设乡风新文明。在2022年6月的活动中,项目组为泽铁舞蹈队设计了专属队旗,使舞蹈队更加规范化、正式化。

  在离开泽铁后的不久,项目组收到了美花队长传来的好消息:“我们几个伙伴商量后,成立了合唱队和生产互助队,欢迎大家下次来听我们的苗歌。”

  舞蹈队诞生于泽铁这片土地,在新内生发展项目组的帮助下,她们逐渐向深向好发展,从一个简单而松散的队伍,成长为一个在乡村治理和文化建设两方面都能有所助力的团体,并且开始根据实际需求孵化形式多样的自组织,成为社区新内生发展的重要力量。


四、项目成效


  项目旨在将高校帮扶的行动介入和乡村发展的理论研究相结合,成效较为丰富。


(一)实践成果


  项目组以泽铁村为试点,不仅改造了党群活动室、民主议事室、乡村图书室等社区硬件设施,而且积极推进民主协商、村规民约、家风家训、积分超市建设,推动开发“小山茶”“云品寻师种养殖合作社”等项目,培育志愿服务队、舞蹈队、养殖合作队等各类村民自组织,举办“新内生发展与乡村治理”工作坊10余次,积极开展暑期支教活动,撬动上海协通(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圭璋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上海紫江公益基金会等外部资源投入累计超20万元。泽铁村的乡风文明、特色产业、社区组织、居民能力等都取得了较为明显的进步。目前,项目组已经完成了村级试点经验的总结和提炼工作,并且与寻甸县委、县政府就实践模式和下一步工作计划达成共识,将村级试点成果在县域范围内进行推广和优化。“社区为本的乡村新内生发展实践探索”申报并获批首批教育部直属高校服务乡村振兴创新试验培育项目。实践项目先后得到《云南日报》《云南经济日报》和上海教育电视台等主流媒体的宣传报道。“社会转型与发展研究”微信公众号持续报道寻甸新内生发展实践,开设“寻甸新内生试验区”微信公众号,社会影响广泛。2022年1月25日,国家乡村振兴局中国扶贫发展中心特致感谢信给香港118现场直播站,对文军教授以及项目组予以表彰。


(二)学术成果


  项目负责人文军教授应邀在第二届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与社会治理创新线上国际研讨会、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2021年会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工作发展研讨会等重要会议上做“社区为本的乡村新内生发展模式及其实践探索”等相关发言,在CSSCI期刊《贵州社会科学》杂志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上分别组织发表“乡村振兴与新内生发展”和“乡村振兴道路的本土化探索”专栏论文6篇,专题研讨新内生发展与乡村振兴议题。项目组成员先后发表《迈向新内生时代:乡村振兴的内生发展困境及其应对》《面向不确定性的乡村数字化建设及其实践启示》《从部门生产到区域繁荣:面向农村新内生发展的政策转型及其反思》《内生还是外生:农村社会的“发展二元论”及其破解》等多篇CSSCI期刊论文。


五、实践经验


  项目组切实以“寻甸所需、师大所能”为原则,整合帮扶力量,创新合作模式,并积极总结与提炼行动路径、帮扶模式与经验对策。


(一)新内生实践:高校帮扶乡村振兴的行动路径


  项目组采取从“由外向内”到“由内向外”的高校帮扶新路径。


1.坚持党建引领,完善制度建设


  项目组促成所在院系党支部与寻甸县地方支部结对共建,在当地开展“迎建党百年华诞,助寻甸乡村振兴”系列党日活动,并援建村级党群活动室;通过党建共建的方式,协助当地制定村级党群活动规约、民主议事制度和民主议事公约,建立村级民主治理制度。


2.强化民主协商,引领乡村新风尚


  基于寻甸县苗族优秀传统历史文化,项目组带领村民共同制定新版村规民约,强化村民对民主协商内容及流程的了解,提升村民民主协商意识和能力。同时通过广泛深入的调研,开展“新婚俗”等移风易俗宣教工作,选取中华传统家风家训开展“村民评议”“入户挂牌”等互动,引领乡村新风尚。


3.发挥民族特色,推动社区参与


  项目组充分发挥寻甸县地方特色资源优势、社区民族特色与优势,培养村民参与社区治理、规划、建设的能力,鼓励村民主动参与乡村建设项目,并着重关注、调动社区女性的潜能和力量,引导女性村民从“优势”“能力”“资产”的角度认识自身价值及其在农村发展中的重要性,促进乡村女性的自我发展。


4.挖掘地方资源,优化发展格局


  项目组与其他项目组密切合作,就地方生态游等项目开展规划调研,积极推进乡村振兴与乡村治理项目,推动成立“种养殖合作社”,整合资金与专业技术力量,在改善乡村人居环境、村容村貌的同时,通过产业和消费帮扶,实现农民增收。

  

(二)高校帮扶新模式:社区为本的新内生发展


  “社区为本的新内生发展”探索了高校帮扶的新模式。

  

1.“社区为本”的单元导向


  该模式采取“社区为本”的实践视角,以寻甸县作为试点单位,突出乡村社区的空间意义和实践意义,并以此动员地方居民参与到社区发展的实践中,促进乡村社区共同体成员之间以及社区社会资本各个要素之间的交流、协作,推动个体行动向行动共同体转变,以此挖掘、培育和整合各类社区资本。

  

2.“五位一体”的整体导向


  该模式主张采取更具整体性的视角看待乡村社区发展。在乡村振兴的政策背景下,加强本土资源与外部资源的联动,致力于乡村社区产业、生态、组织、文化、人才“五位一体”协同发展,整体推进乡村社区的“五大振兴”,进而以乡村社区的整体发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居民行动”的需求导向


  该模式主张根据社区居民的真实需求,制定并实施相应的发展策略。在实践过程中,将“供给导向”调整为“需求导向”,从基层民众的切身利益展开,注重引导农民积极主动表达需求意愿并建立居民参与的服务评价机制,使得民众的需求表达成为服务供给中的关键环节。

  

4.“乡村建设”的情境导向


  该模式充分尊重地方社区的差异性,保持对地方社区情境的敏感性,充分利用不同乡村社区的历史文化传统、社会生产关系、社会关系网络、组织力量、生态环境等多样化资源,采取适合当地发展、多元化的社区行动,推动乡村发展。

  

(三)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经验建议


  “新内生发展实践”提供了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新路径。但就实践层面而言,乡村新内生发展实践的开展需要把握两个基本条件:一是社区拥有一定的资源基础。当社区拥有资源时,社区赋权才能激发地方社区的潜能,发挥优势资源的功能。二是社区成员需要具有共同的目标,进而将社区成员的利益联结在一起,满足社区成员的共同需求,以促成集体行动。这个过程需要“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力量形成合力。就理论层面而言,乡村发展的实践问题与理论问题相互交织,需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在中国乡村发展的现实情境中,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内生发展理论和社区建设理论,提炼乡村振兴的“中国经验”。


阅读原文


来源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编辑丨王越月

编审丨戴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