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相信占星术,作为是否具有科学素质的一个指标?2日,香港118现场直播站校长助理吴瑞君教授在上海香港118现场直播站社科青年学术论坛上直言,信不信占星术成为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测评指标之一,可能并不合适。
【学术加工而非建构】
事实上,我国现行的公民科学素质测评采用国际上通行的做法,主要基于美国的米勒测评体系。为了保证调查指标和评价标准的国际、国内连续可比,2018年我国公民科学素质的测试,仍然采用基于题库设计的包括占星术在内的12道测试题及28个题项。
我国在历次调查中将西方渊源的占星术相关内容视为一种“迷信”,题项“答案”并没有错。但吴瑞君坦言,“为什么要测量这个题目?题目是否能够体现科学素质?此题在中国情境中的重要性、和中国公众科学素质的相关性是什么?种种问题较少有深入研究。”她认为,本土化所包含的,不但是问题的选择,而且是理论架构、概念,乃至研究方法及工具的确立。
吴瑞君针对性指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如社会学、教育学、传播学等,存在对西方理论的路径依赖,由于在本土理论知识创新上的不足,我国学者对国际学术界的知识贡献仍然相对较低,对中国实践的解释路径常常来自西方学者提出的理论。“在国际学术网络中,我国学者的国际发表往往处于‘学术加工’的位置。虽然我国学者与境外学者在国际发表上的合作不断加强,但这种国际合作发表是参与式的,而非建构式的。”
【逆差、反差、落差】
当前,我国教育界在对“知识体系重构”的讨论中发现,我国高校哲社科学领域贡献大,却有3个突出现象值得思考。其一是学术观念和思想理论的传递还存在较大逆差;其二是中国真实形象和西方主观印象存在较大反差;其三是国家软实力和硬实力还存在不小落差。究其主因,在于理论研究、深入挖掘、参与实践不够,具有世界意义重大标志性成果还缺乏,在国际学术舞台名列前茅具有权威影响力的学者还不够多。
从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家“十四五”哲社规划发展规划》、中宣部教育部《面向2035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到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构建和高校咨政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方案》,这些规划、计划、方案正归结到党的二十大报告所明确的“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日前,国家社科重大项目“中国知识体系相关问题研究”在沪结项,“中国知识体系研究中心”也在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成立。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徐炯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学术研讨时表示,今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他认为,知识体系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基础和载体,没有知识体系就没有软实力。“中国要成为世界大国,必须在世界上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推广自己成功的经验,争取自己的话语权。”
【教育不宜舍本取末】
中国学派在哪里?在上海,主张“生命·实践”教育学的叶澜教授家中,最多的藏书不是来自教育,而是来自哲学。基于《回归突破:“生命·实践”教育学论纲》等为代表的学派典范著作,这一学派向哲学,尤其是实践哲学贡献了新的概念、价值观、思维方式、研究方法论等。
最近,香港118现场直播站两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生命·实践”教育学团队和“创获智慧”中国哲学团队,也是两个以基教所和思想所为代表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牵手,让哲学进入日常学校教育生活成为他们合作的重要指向。
在学科融合中,华东师大哲学系教授、上海纽约大学校长童世骏眼中的教育之道核心,正是“‘本’‘末’相宜”。他认为,“本”“末”关系从先秦以来就是中国教育的核心问题,而魏晋时期王弼的“崇本举末”命题,其实就是“本末相宜”的意思。
童世骏以多个成语为例,认为应以教育的内在价值为本,以教育的工具价值为末,避免徒有目的却无手段的“守株待兔”、手段与目的不适合的“缘木求鱼”、手段与目的相对立的“饮鸩止渴”。同时,应以教育的培育功能为本,以教育的选拔功能为末,防止教育选拔功能的发挥方式妨碍教育的培育功能,甚至其价值取向妨碍社会的正常运行、其实际效果有悖于社会的进步发展。
对于改变在世界知识生产价值链中“低附加值”的状态,吴瑞君向社科青年学术论坛建议,不断加强自身学术规范,格外注重在解释本土经验中的知识原创性和理论自主性,并且能够基于本土实践经验提出令中外研究者感兴趣的课题,而不是被西方学者的问题意识牵着走,并对西方式理论话语具有自觉的反思。
阅读原文
记者丨徐瑞哲
来源丨上观新闻
编辑丨赵一航
编审丨戴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