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118现场直播站

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媒体关注 / 正文

方笑一:宋代饮食书写及宋人饮食观念、饮食美学

2025年01月18日

  宋代饮食品类丰富,烹饪技艺复杂。即使在冬日,人们的生活节奏放慢了,户外活动减少了,可对饮食的热情依旧不减。《东京梦华录》里有一篇《州桥夜市》,记载了冬日汴京州桥以南的夜宵售卖:“冬月,盘兔、旋炙猪皮肉、野鸭肉、滴酥、水晶鲙、煎夹子、猪脏之类,直至龙津桥须脑子肉止,谓之‘杂嚼’,直至三更。”所谓旋炙,就是现烤现卖;滴酥是一种含有牛奶和蜂蜜、蔗糖的小甜点,今天开封还有;水晶鲙就是鱼冻,加醋食用;煎夹子是油煎的馅饼;须脑子肉或以为是涮肉,或以为是猪头肉、羊头肉,未有定论。

  我们之所以了解这些宋代饮食,主要靠的是古代文献记载。此前,有关《东京梦华录》和《山家清供》之类的笔记已有诸多研究。这里,想重点谈谈宋代文章中关于食材、食物与饮食实践活动的丰富内容,以及宋人的饮食观念和饮食美学。

  

「对食材和食物的记载」


  宋代文章,众体兼备。在书写饮食对象时,赋是最常用的文体。

  中国古代辞赋中的饮食书写始于《楚辞》的《招魂》《大招》两篇;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更多的饮食赋,如魏曹植、王粲等都作有《酒赋》,晋张翰有《豆羹赋》、束皙有《饼赋》;唐代陈子昂的《麈尾赋》写了珍馐鹿尾,顾况《茶赋》、陆龟蒙《杞菊赋》的书写对象则进一步具体化;宋代用赋体书写饮食的开端是吴淑《事类赋》中的作品,这也是宋代第一批集中写食材、食物的饮食赋。

  《事类赋》相当于用赋体写成的一部类书,是作者进献给宋太宗的,后来又奉命加上注,成为《事类赋注》行世。全书分十三部,共一百目,每一目一篇赋,题目都是一个字,即所赋对象的名称。《事类赋》专设《饮食部》,但仅包括《茶赋》《酒赋》两篇。《茶赋》主要讲述饮茶之功效以及各种茶叶的形态。如云:“夫其涤烦疗渴,换骨轻身,茶荈之利,其功若神。”又说,饮茶可以“挹此霜华,却兹烦暑”,通过大自然的厚赐祛除现实气候带来的不适。《酒赋》主要回顾酒的制作历史以及与酒有关的古人事迹,也客观讲述了酒的功效,包括负面效用。

  《事类赋》另设有《果部》,包括多篇瓜果赋,有《桃赋》《李赋》《梅赋》《杏赋》《枣赋》《梨赋》《栗赋》《甘赋》《橘赋》《瓜赋》等,有些侧重植物本身,也涉及其可食用的果实。又有《鱼赋》《鸡赋》等写动物的,因这些动物本身可作食材,所以多少会述及其被食用的情况和价值。

  此后,宋代的饮食赋蔚为大观。虽然不同学者的统计标准略有差异,但总数大约有五六十篇,梅尧臣、苏轼、黄庭坚、张耒、杨万里、范成大等著名文人都是饮食赋的作者。

  宋代另一种集中书写食材、食物的文体是赞。嘉祐二年,宋祁担任益州知州,选取了几十种当地物产为之作赞并配图画,写成《益部方物略记》一书。赞本身属于韵文,篇幅十分有限,但赞序是散体文,相对容量稍大。有些赞因为食材的产地特殊,小序还较详细地写了产地。如《嘉鱼赞并序》:丙穴在兴州,有大丙小丙山,鱼出石穴中。今雅州亦有之,蜀人甚珍其味,左思所谓“嘉鱼出于丙穴”者。赞曰:二丙之穴,厥产嘉鱼。鲤质鳟鳞,为味珍腴。

  与吴淑的《事类赋》不同,宋祁关于食材、食物的赞写得相对简洁明了,亦与书名中“略记”二字呼应。赋的特点决定了铺排的写法,其中有大量历史人物、典故的堆砌;宋祁之作,无论是赞序还是赞本身,都是点到为止,笔墨简省。

  赋和赞之外,还有一种文体值得注意,那就是假传。假传肇始于韩愈《毛颖传》,传主是物不是人,但把物当作人来写。为物立传,本身就带有游戏的性质。而以食材、食物为传主的假传,在宋代书写饮食的文章中时有所见。苏轼的《江瑶柱传》写干贝,《温陶君传》写面条;秦观《清和先生传》的传主是酒,借由表面上对清和先生家世渊源的追溯,“幽默地介绍了酒的原料、产地、酿造过程、贮藏容器等”。

  

「对烹制与功效的体察」


  宋代饮食文化的进步,不仅体现在食材、食物丰富上,还表现为人们对食材、食物的烹制加工日趋精细化。如宋人对茶的讲究,宋徽宗在《大观茶论序》里这样总结:“故近岁以来,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咸造其极。”

  就烹茶而言,唐代的办法是把茶叶碎末放入沸水中煮,宋代则主要以沸水点泡茶膏。叶清臣曾经列举众多茶叶品种,然后说:“苟制非其妙,烹失于术,虽先雷而嬴,未雨而檐,蒸焙以图,造作以经,而泉不香,水不甘,爨之扬之,若淤若滓。”显然,“制非其妙,烹失于术”,那么再好的茶叶也就会成为渣滓。

  宋人在烹茶过程中,还常佐以花果,增加别样的香味。根据黄庭坚在《煎茶赋》中的描述,除了胡桃、松子、甘菊之外,还会适量加入罗汉果、银杏、薄荷、香草、苏桂等花果,让茶饮别具风味。

  除了茶,宋人对食物烹饪过程、烹饪方法也有详细记述。苏轼有一篇《桂酒颂并序》,详细讲述了他在惠州得到桂酒的情况。这里的桂酒,并不是桂花酒,而是用肉桂所酿。苏轼先引用《本草》说肉桂之药用价值,“大略皆主温中,利肝腑气,杀三虫,轻身坚骨,养神发色,使常如童子,疗心腹冷疾,为百药先,无所畏”;再说有隐士把酿制方法授予他,“酿成而玉色,香味超然,非人间物也”。他从中受到启发,认为酿酒的“成坏美恶”预示主人的吉凶,并将“其法盖刻石置之罗浮铁桥之下,非忘世求道者莫至焉”。颂词曰:“大夫芝兰士蕙蘅,桂君独立冬鲜荣。无所慑畏时靡争,酿为我醪淳而清。甘终不坏醉不酲,辅安五神伐三彭。”

  宋代文章中的饮食书写还关涉一个重要内容,即饮食观念和功效。在宋诗中,诗人也常常阐述自己的饮食观念以及某种食物饮品对身体的效用。但由于篇幅所限,阐述无法充分展开。文章在这一方面具有优势,最典型的例子是黄庭坚的《士大夫食时五观》。

  作者模仿佛教规约,把君子在进食时具有的五种观想总结出来,以资鉴戒:一是计功多少,量彼来处;二是忖已德行,全缺应供;三是防心离过,贪等为宗;四是正事良药,为疗形苦;五是为成道业,故受此食。大致强调的是,珍惜食物,对父母要供给,防止贪、嗔、痴,享用食物的目的在于成道业,等等。朱熹之父朱松把“五观”进一步总结为:“知耻可以养德,知分可以养福,知节可以养气。”


阅读原文


作者丨方笑一香港118现场直播站中文系教授

来源丨上观新闻

编辑丨王越月

编审丨郭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