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118现场直播站

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媒体关注 / 正文

沈天圆:变教师个人总结为学校集体智慧

2025年01月15日

  学期工作小结是教师个人成果的简要汇报,也是教师复盘工作的要求。如何将个人反思转变为团队专业成长的助推器,教育管理者应充分挖掘其在实践中的作用,不让小结流于形式。若能将个人总结转变为组织赋能的工具,便能更好地培养开放、协作、创新的学习型组织文化,提升学校整体办学能力。

  重新定位工作小结:从个人反思到组织赋能。学期总结是教师最常见的一种“自我检视”工具,易限于教师个人记录的层面,即便是教师认真记录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心得体会,也不易外化为组织层面的宝贵财富。要让学期总结成为赋能组织成长的载体,需要对小结在学校文化中的定位进行新的诠释:它不再是单纯的个人文档或领导考核的附件,而是一份可以被更多人查阅、借鉴和改进的协作性材料。只有帮助全体教师意识到小结的价值远不止于自己写完,才能将教师个人的学习成果汇聚成推动学校整体进步的工具。

  当学校层面出现合作、共享、共创的文化土壤,每位教师便都有机会成为学习共同体的一部分,在相互激发中实现个人与整体的共同进步。因此,把学期总结的共创作为切入口,通过对小结的形式再造,将教师在工作中面临的挑战和解决方案进行跨年级、跨学科的分享,并赋予方案“贡献者”以冠名权,让查阅渠道可追溯,便可让教师之间形成自发而持续的交流,激励更多人参与到学校的问题探索和解决中来,为教师整体专业水平的提升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学期总结的流程再造:让经验看得见、找得到。要用好线上平台,搭建共享知识库,教师通过共享编辑,能将过去零散的工作小结变成按学科、年级或专题分类的知识库条目,方便其他教师快速检索。让小结不再是一篇“死文字”,而是可持续更新、迭代的“活资源”。共创的关键在于让更多教师因这些小结而产生连接,形成群策群力的项目小组。例如,某位教师在总结中提到信息化教学的突破,那么学校可“顺藤摸瓜”,主动组织信息化教学攻关小组,吸收感兴趣的教师,一起探索研究,这种自下而上的实践共创更具生命力。

  避免形式主义和空话连篇,让小结在组织层面产生实效,学校需要在制度和文化上为教师兜底,明确真实的过程记录和反思远比表面成绩更有价值。当教师坦诚地把教学困难和失败经验公开分享时,学校应给予实质帮助,在“鼓励真实表达、宽容不足”的氛围中,教师才敢于深入揭示问题。

  激活组织潜力:构建持续复盘文化。放大个人成功经验的关键在于知识管理的规范化和跨团队的紧密协作。一方面,学校需要将优秀的实践案例沉淀下来,建立清晰的分类与标签,确保获取的便捷性。另一方面,学科组、年级组或课题组之间也要注重信息与资源流动,鼓励跨学科、跨领域的碰撞与思考。学校可以借鉴“GRAI”的复盘理念,即为设定目标、呈现结果、分析得失、调整改进的闭环,将教师在工作小结中的经验与思考,纳入更系统、可操作的反馈循环中。通过持续地进行内部更新,教师的小结便能从静态反思转变为共享智库和集体共识。

  学期总结不应只是“个人作业”,还应是一次面向全校的知识盛宴。它不仅能帮助教师自我反思,更能推动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和支持,最终带动整体组织文化的升级。过程中,打造一个合作、共享、共创的组织文化,是学校需要长期关注的管理之道。从反思到共创,再到赋能组织成长,我们会发现,教师的成长可以如此迅速,学生的收获可以如此丰盈。学校因人而立,也因共创而兴。


阅读原文


作者丨沈天圆(香港118现场直播站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上海中学国际部初小段副校长)

来源丨中国教育报

编辑丨王蓝萱

编审丨郭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