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县域基础教育中,县域普通高中(以下简称“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长期以来,县中承载着无数县乡孩子知识改变命运的殷切期待,对县域经济发展发挥着循序渐进的长期效应。加强县中教师能力素养是提升县中教育质量的关键。但由于地理位置偏远,缺少专家指导,县中教师在专业发展上存在着许多困难,如教研活动多为临时性的任务驱动,缺乏持续性和深度等。这给一些县中教师带来了专业支持不足的失落感、自我成长停滞不前的无力感和专业提升期待逐渐减弱的倦怠感。长此以往,县中教师容易在工作中失去自我提升的能动性,可能会形成“教而不研”的习惯,导致其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滞后于教育改革的需要,这将直接影响县中育人方式变革和办学质量改进。为了扭转这一困境,急需从丰富专业资源供给、提升教研活动质量、优化组织激励机制等方面着手,为县中教师提供系统、高质量的专业支持,激发其专业成长动力。
在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鲁才高级中学备课组长聘任暨“青蓝工程”师徒结对仪式上,沈校长为师父们颁发聘书
构建跨区域学习共同体,破解资源匮乏难题
专业学习共同体强调不同主体基于系统改进的共同目标,以促进学生学习为己任,积极跨越组织边界,促进资源和经验在不同组织间的流通,开展一系列协作、反思、创新等专业学习活动。数字技术为学习共同体构建,特别是在优质教育资源汇聚、线上线下融合以及跨区域协同学习等方面提供了全新的可能性。县中教师专业发展需要打破学校单打独斗的局面,通过数字化技术借助外部专家、兄弟学校和地方教师专业发展机构的支持,实现骨干引领、学科联动、团队互助、整体提升。
首先,考虑县中办学条件有限,难以在短期内弥补教师学习资源不足的困境,需要充分利用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以及本地优质的教师教育网络平台,筛选高质量、针对性强的专业资源,鼓励教师在日常教研和自我提升中借助这些优质资源开展学习、讨论。其次,鼓励县中在充分考虑教师队伍基础的前提下,选择优势互补的兄弟学校组建区域性的跨校教研联盟,充分拓展县中及周边学校的专业资源,形成更加广泛的教师专业学习网络。利用线上平台,定期开展集体备课、教学案例观摩、专题研讨等跨校教研活动,为校本教研注入活力,推进不同学校间教育教学实践的互相借鉴与共同提升。
比如,为破解校内优质师资缺乏难题,福建省城厢区九华学校积极联系莆田第二中学,学校31位青年教师与莆田第二中学20位名优教师师徒结对,通过为期一年的听评课、备课交流、跟岗学习等活动实现互通共进;四川省雅安中学与石棉县中学基于拔尖创新人才联合培养项目,积极拓展两校在教师队伍建设和学生培养方面的深度合作,通过常态化的网络联合教研等形式提升了两校教师专业交流的效率,构建了优质资源共享的网络空间。
为保障专业学习共同体的运作,共同体组建初期需要一定制度化的规范保障其有效运行。专业学习共同体的组建虽然解决了资源获取的问题,但是参与者来自不同学校,学习需求和方式差异较大,且线上线下结合的学习方式可能导致学习流于形式。因此,首要任务是选择参与动机更强的教师,并将学习内容聚焦在教育教学中亟待解决的真实问题上,也要对教师的学习过程进行监督并提供反馈,保持其参与的主动性和效果。随着专业学习共同体的逐步成熟,维持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将逐渐转向对学生发展的高期望,因此,拥有明确的共同目标和彼此的信任,将有助于巩固教师的学习成果,持续为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升提供支持。
优化管理,破解教研浅表化难题
县中教师的专业发展有赖于学校内部各组织之间的协作。县中校长需要优化管理,着力形成有效的分布式领导结构,在沟通和共享中有效利用资源,提升教研活动质量。
首先,县中校长需要承担更多面向外部的领导角色。作为资源的联结者和教师发展的引领者,校长要注重对外资源整合,积极与区域教研员、学科专家和其他县中学校联系,拓展学校的资源边界,为教师争取更丰富的专业发展资源,使教师不再局限于本县域有限的条件。
其次,县中校长要注重给教研组长赋权增能。教研组长在县中教师的专业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校长要注重教研组长的选拔、过程性培养和管理,赋予他们在课程教学改革和教研创新中的决策权,使其在教研活动和一线教学决策中发挥更大的影响力,成长为真正的专业领导者,带动学校教学质量提升和创新发展。
此外,鉴于数据分析、在线协作和数字资源管理能力在教研活动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县中校长应该为教研组长提供专门的数字化教学领导培训,提升其掌握数据驱动决策和数字资源整合的能力。
例如,福建省建瓯一中以教研组长能力建设为突破口,全面提升学校教学质量。学校教研室积极组织多层次的培训与研修活动,倡导自主学习与实践反思,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帮助教研组长逐渐从学科活动的组织者转型为学科发展的引领者。学校还赋予教研组长在教育教学关键环节中的决策权,使其在日常工作中发挥更大作用,进一步解决了教研组长长期以来存在的“权力困境”,通过“赋权+增能”的双平台搭建,教研组长领导力显著提升,学校教研工作也实现了提质增效。
精准激励,破解教师发展懈怠难题
一线教师积极参与、主动学习是实现县中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其能动性在资源相对匮乏的环境中显得尤为重要。专业能动性不仅表现为县中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的主动性和自我驱动力,还表现在他们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如何应对专业成长的挑战并积极发挥个人影响力。对此,县中校长要了解教师的真实需求,提升激励的精准性,激发教师专业能动性。
首先,加强教师的生活保障。在一些地方,高考升学压力以及优秀生源的流失使得县中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投入了更多的时间精力。笔者在一地县中连续3年的调研数据显示,每日工作时间10小时以上的教师占45%,但县中教师既缺少城区普通高中教师较为优渥的工作环境和丰富的专业资源,也无法享受乡村教师补贴,导致其工资待遇与市区学校和乡村学校相比都有差距。为解决这一困难,比如,湖南省新化县第一中学通过积极争取社会爱心人士和毕业校友支持,设立教育发展基金会,用于表彰优秀师生,建设优秀教师团队,资助家庭困难的师生。此外,也有部分县中为青年教师提供免费单身公寓,教师同时承担一部分住宿生管理的工作,既减轻了青年教师的生活压力,也有助于学校优化管理。
其次,激活青年教师的成长激情。县中的青年教师多受过良好的教育,学习能力强,有强烈的自我实现需求,是县中学校的中流砥柱,除了基本的生活保障,他们还非常注重个人专业能力的提升和未来的发展前景。学校有针对性地满足这部分青年教师的需求,不仅有助于留住他们,还能激发其工作的内在动机,鼓励其教得好。对此,安徽省泗县二中专门制定青年教师培养方案,积极减轻教师的非教育教学负担,保障其专业发展的时间,比如通过成立青年教师成长联盟,不定期邀请教学专家到校和青年教师座谈交流,尽可能多地提供外出培训的机会,以及大胆起用成长较快的青年教师担任备课组长和专业管理干部,帮助其快速成长。
最后,帮助骨干教师超越自我。对于县中年龄较大的骨干教师,他们往往有成熟的经验,对学校发展也有深厚的感情,学校应该为其规划专业发展路向,引导其不断自我提升、自我超越,通过成立名师工作室等方式鼓励其积极总结教学经验,参与到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中来,鼓励他们干得出成绩、讲得出道理,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向区域名师迈进。
阅读原文
作者丨刘胜男(香港118现场直播站教育学部副教授)
来源丨中国教育报
编辑丨王蓝萱
编审丨郭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