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118现场直播站

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媒体关注 / 正文

王耀国:协同推进科技教育人文教育

2024年11月11日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对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作出系列部署,明确提出要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的目标是培养兼具现代科技素质与高尚人文精神的复合型人才,这既是培养创新型人才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大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科技强国的必要举措。

  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共同源于人类以不同角度在世界中探索新知、进而传承与创新的过程。在学科化教学的趋势下,因探索对象的类别不同,二者日渐区分。长期以来,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学科设置泾渭分明。随着新科技革命和现代化发展,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互融互洽、交相辉映。两者的“协同”,既体现在二者在教育实践上的共性,又体现在具体教学中的互补共进。科技教育的发展为人文教育提供了崭新视野与物质基础,人文精神也能够赋予科技教育以更丰富的思维内容、更深远的价值导向和精神意义。马克思主义认为,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技不仅不排斥人文道德等文化的发展,还能为其提供有效的支撑和助力,同样,科技本身也需要人文道德的滋养。“没有科学的人文,是残缺的人文,没有人文的科学,是残缺的科学。”这不仅是对二者密切关系的精准概括,更是对现代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共进的呼唤。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发展,科学技术对社会影响之大前所未有,但是当代科技活动的系统复杂性及其结果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无疑增加了科技的伦理风险,这就提出了培养科技人才必须注重道德素质的教育要求。培养拥有高尚人文志趣与道德精神、具备优秀科技素养与实践本领的人才,是教育立于时代大潮的必然所向。统筹推进我国科技教育人才“三位一体”,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协同更为重要而迫切。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应当如何协同?以什么样的方式推进两者协同?这需要立足我国教情学情,从教育理念、学科交融、学段贯通、实践创新等角度出发,科学谋划、系统施策,完善科技与人文并重的教育版图。

  第一,教育理念协同。坚持教育、科技、人才的一体化发展观,强调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共进,首先应当在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下,以大教育观推动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理念的建立,摒弃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全然对立的认知隔阂与偏见,真正认识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的辩证关系,对教育领域存在的重理轻文、重知识技能传授轻人格养成等偏颇的教育理念予以匡正,并系统性地对教育目标、教育要求、教育原则等进行优化调整,将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的教育理念贯注于教学实践过程中。

  第二,学科交融协同。构建符合中国教情学情实际且与社会发展需求同向而行的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学科群。可以参考国外STS(科学-技术-社会)教育、HPS(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教育等模式的可借鉴之处,通过引入科技史、科技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等多元视角,丰富人文学科与科学技术学科的教学内容。此外,应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中进一步强化专项科普工作。就学科而言,在人文学科中,推动新技术下的新文科建设,以技术赋能开拓文科教育“脱虚向实”的创新向度;在科学技术学科中,丰富应用伦理等人文教育内容,分类推进各专业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创新。

  第三,学段贯通协同。教育部等十八部门发布《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主动对接中小学,引领科学教育发展”。在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协同过程中,中小学与大学分别具有不同的学情特点与资源优势,呈现出从启蒙养成逐渐到研究应用的渐进过程。要将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协同性贯穿于这一过程中,完善信息沟通机制,统筹各学段教育内容,通过教育教学研讨、打造示范课程、开展专题讲座等形式,在各学段间达成目标一致、循序渐进的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格局。

  第四,实践创新协同。关注理论教学的实践应用场景,将育人事业深度融于社会实际,是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的实践创新点。在人文教育和科技教育的相关理论课程中,应有效融入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对现实社会影响巨大的新兴科技元素,并结合其应用领域、产业样态、社会影响,积极开展跨学科,尤其是跨文理学科的校内创新活动及社会创新实践,鼓励以项目式教学等方式进一步探索文理交叉、产教融合的教育模式,在教育实践与社会实践的互促共进中进一步强化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协同,提升中国现代化人才培养的效果。


阅读原文


作者丨王耀国(作者单位:香港118现场直播站公民发展与现代德育研究中心)

来源丨文汇报

编辑丨王越月

编审丨郭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