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正确认识我国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是国家明确阶段性中心任务、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也是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经验。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后,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发展阶段。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必然要求构建新发展格局,这是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共同作用使然。
2020年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首次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阐释了对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入思考,此后又多次提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做出重大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这是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性布局和先手棋,是新发展阶段要着力推动完成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大举措”。党的二十大将高质量发展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并将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作为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动力,深刻回答了中国处在什么发展阶段、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
如何深刻理解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一重大决策提出的背景,把握其理论和实践逻辑?如何正确认识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所具备的基础条件和比较优势?上海如何突出自身禀赋服务大局?围绕这些问题,本报专访了殷德生教授。
殷德生 经济学博士,香港118现场直播站二级教授、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已入选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中宣部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上海市曙光学者、重庆市巴渝学者等一系列重要人才计划,主要研究方向为世界经济、中国经济转型,在该领域曾担任国家社会科学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项目首席专家。
文汇报: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党的二十大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如何科学把握这项战略任务的具体内涵和理论价值?
殷德生:形成新发展格局已纳入党的二十大报告所确定的2035年发展总体目标中。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作出的战略决策,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
新发展格局理论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创新成果。这是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性布局和先手棋,是新发展阶段要着力推动完成的战略任务,也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大举措。一方面,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畅通国内大循环。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依托强大国内市场,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结构平衡。另一方面,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协同推进强大国内市场和贸易强国建设,促进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的结构协调发展。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高在全球资源配置能力。
新发展格局的理论内涵主要包括:
(1)新发展格局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大国经济的特征都是内需为主导、内部可循环。我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制造业第一大国,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国内经济循环同国际经济循环的关系调整的客观需要,不是被迫之举和权宜之计,而是把握发展主动权的先手棋。
(2)新发展格局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不是封闭的国内单循环。新发展格局要求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和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并不是相互矛盾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国内循环越顺畅,越能形成对全球资源要素的引力场,越有利于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3)新发展格局是以全国统一大市场为基础,不是各地搞自我小循环。各地区要找准自己在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位置和比较优势,把构建新发展格局同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等有机衔接起来。
(4)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国内大循环、国际循环要与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有机统一起来,既包括内需体系的完善、科技自立自强,还包括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以及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这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关键联结点。
文汇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特别是基于我国比较优势变化,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决策。” 如何深刻理解这一重大决策提出的背景和现阶段我国具备的比较优势?
殷德生:构建新发展格局,是适应我国发展新阶段要求、塑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必然选择。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是我国发展格局演变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世界经济增速自此以来一直处于低迷状态,增长动能不足,全球贸易增速继续低于经济增速,全球经济蛋糕已经无法满足各国分配的需求,增长和分配、资本和劳动、效率和公平的矛盾越发突出,贫困、失业、收入差距拉大,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对全球化的质疑和反全球化的呼声。少数发达国家泛起民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浪潮,在国际政治经济交往中奉行单边主义和霸权主义,动辄以经济制裁、科技封锁等手段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发展施加压力。面对严重的外部危机冲击,我们把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推动经济发展向内需主导转变,对外贸易依存度从2006年峰值的67%下降到目前的35%左右,经济增长的主导性贡献源自内需。
与此同时,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优势条件和发展基础已具备。
第一个依据或者说优势是超大规模内需市场。我国是全球最大且最有潜力的消费市场。拥有14亿多人口,人均GDP已突破1万美元;拥有4亿中等收入人口,绝对规模世界最大,居民消费不断优化升级。超大规模内需市场不仅是内部可循环的基础,而且是催生新技术革命的独特力量。超大的国内市场为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提供了占领先机的机会和优势。我国在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大数据等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等蓬勃发展,其中的逻辑就是国内超大规模市场的支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促进形成强大的国内市场,旨在释放我国国内市场的巨大潜力。
第二个依据或者说优势是拥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我国拥有1亿多市场主体和1.7亿多受过高等教育和拥有各类专业技能的人力资本。畅通国内大循环后,超大市场规模的优势和完整的工业体系就成为提升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和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的新优势。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竞争新格局昭示着,大国要着力布局和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通过拉长长板、补齐短板,重塑新的产业链,力争重要产品和供应渠道都形成必要的产业备份系统。
第三个依据或者说优势是要素、产业和市场循环的腹地辽阔。新发展格局不仅要畅通产业链循环、市场供求循环,而且要畅通更为复杂的经济社会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需要有腹地支撑。我国幅员辽阔,仅陆地面积就有960多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三位,还有广阔的海洋国土。经济循环,特别是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区域开放格局来看,离不开国土空间腹地。我国基本形成了主体功能定位清晰的国土空间格局,基本实现了人口分布、产业布局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生活空间、生产空间和生态空间结构合理、疏密得当的经济空间格局为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奠定了坚实基础。
文汇报:聚焦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一系统工程,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在新发展阶段有哪些重要的实践逻辑与路径?
殷德生: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实践逻辑包括两个方面:增强国内大循环动力和可靠性、确保国民经济循环畅通,提升国际循环的质量和水平,具体路径包括:
(1)更好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新发展格局,首先就是取决于供给侧的高质量发展,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竞争力和安全性。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生产力;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促进数字经济发展;打造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其次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以完整内需体系促进创新驱动和高质量供给体系,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
(2)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步伐。坚持新发展格局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更好结合,增强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党的二十大要求: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通过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配置创新资源,使我国在重要科技领域成为全球领跑者,在前沿交叉领域成为开拓者,建成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实现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良性循环。
(3)以现代化产业体系夯实新发展格局的产业基础。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在技术创新上,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完善推动战略性产业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在传统产业升级上,以国家标准提升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坚持新发展格局与现代产业体系的更好结合,带动我国企业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的跃升。
(4)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全面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扩展国内大循环的空间。只有实现了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国内大循环的空间才能更广阔。统一大市场和城乡区域高质量协调发展,是打通消费市场和要素市场的重要举措,是国内大循环空间扩展的动力来源。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和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同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紧密结合,更好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在发挥规模经济效益的同时必须把生态和安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形成多中心、多层级、多节点的网络型城市群结构。
(5)提升国际循环的质量和水平。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依托我国大市场优势,促进国际合作。在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上,重点在于产权保护、产业补贴、环境标准、劳动保护、政府采购、电子商务、金融领域等实现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相通相容。在深化外贸体制、外商投资和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上,打造贸易强国制度支撑和政策支持体系,落实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推动电信、互联网、教育、文化、医疗等领域有序扩大开放。在区域开放布局的优化上,加快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全面开放格局,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在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上,构建立体互联互通网络,加强绿色发展、数字经济、人工智能、能源、金融等领域的多边合作。
文汇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系统地确立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其中创新居于首位。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明确,“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如何理解“创新”在新发展格局中的意义?构建新发展格局过程中如何进一步提升我国创新能力?
殷德生: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到2035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建成科技强国。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创新指数不断攀升。随着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低成本优势逐渐减弱,加快自主创新成为了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增强经济动能的关键途径。经济增长越来越依赖于技术进步、制度创新等驱动的全要素生产率,以及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驱动的新质生产力。一方面,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加强基础研究、注重原始创新,优化学科布局和研发布局,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完善共性基础技术供给体系。另一方面,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应用驱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实现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
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都要依赖于创新驱动。目前,我国的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若干领域实现从“跟跑”到“并跑”“领跑”的跃升;知识产权产出居世界前列。当前,我国正大力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世界数字经济竞争格局中,中国稳居全球第二大数字经济大国地位,这为我国的产业链和供应链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2013年我国提出“宽带中国”战略,2015年提出“互联网+”行动,2016年提出深化制造业和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2019年提出“数字乡村发展纲要”,2024年实施“人工智能+”行动。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催生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赋能千行百业,成为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新质生产力是创新尤其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
文汇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强调,上海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聚焦建设“五个中心”重要使命。主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布局,上海如何突出自身禀赋,夯实未来发展优势?
殷德生:上海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窗口和对外依存度较高的国际大都市,既首当其冲受到外部环境深刻变化带来的严峻冲击,也面临着全球治理体系和经贸规则变动特别是我国引领推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新机遇。
面向未来,必须统筹“两个大局”,全面、辩证、长远地审视上海发展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在更加开放的条件下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要坚持“四个放在”。把上海未来发展放在中央对上海发展的战略定位上来谋划和推动,在全球政治经济格局深刻调整中更好地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助力国家在严峻的外部挑战中突出重围;放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来谋划和推动,在开放潮流中坚定不移融入世界,为我国深度参与引领全球经济治理作出应有贡献;放在全国发展的大格局中来谋划和推动,把握打造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的定位要求,充分发挥人才富集、科技水平高、制造业发达、产业链供应链基础好和市场潜力大等优势,更加主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放在国家对长三角发展的总体部署中来谋划和推动,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共同打造强劲活跃增长极,辐射带动更广大区域发展。
上海主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要以增强全球资源配置功能、科技创新策源功能、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和开放枢纽门户功能为着力点,进一步构筑未来发展的战略优势:
(1)推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上海要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以一体化的思路举措为突破口,以联动畅通长三角循环为切入点,积极推动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充分发挥浦东高水平改革开放的引领带动作用、自贸试验区及其临港新片区的试验田作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窗口示范作用,持续放大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溢出带动效应和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功能。
(2)以五个新城规划建设优化空间新格局。新城是上海推动城市组团式发展,形成多中心、多层级、多节点的网络型城市群结构的重要战略空间,将位于重要区域廊道上、发展基础较好的嘉定、青浦、松江、奉贤、南汇等5个新城,培育成在长三角城市群中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综合性节点城市。(3)加快完善现代产业发展新格局。着眼于稳固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增强经济发展韧性和动能、勇当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持续优化和推进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4)构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局面。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提升供给体系质量,这成为上海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支持领军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
(5)在需求侧扩大内需以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在消费需求上,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在投资需求上,切实增强投资增长后劲,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紧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挥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产业引领作用,促进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新能源与智能汽车、高端装备、新材料、现代消费品六大重点产业集群发展。
(6)全面推进改革开放的系统集成。全面推进改革开放的系统集成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以要素市场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以制度型开放推动改革和开放相互促进,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标准等制度型开放转变,这意味着更深领域、更加全面、更加系统的改革开放。
阅读原文
记者|任思蕴
来源|文汇报
编辑|毛宇彤
编审|郭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