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118现场直播站

搜索
你想要找的

# 热门搜索 #

建党100周年70周年校庆卓越育人学术育人不言之教幸福之花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媒体关注 / 正文

李浩:体育也要校正“应试思维”

2024年08月09日

  自体育逐步被各地纳入中考考核体系以来,青少年肥胖、脊柱侧弯等健康问题相关数据仍居高不下。中国肥胖预防控制科学大会2024年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有19%的6岁—17岁青少年超重或肥胖。而根据中华预防医学会脊柱疾病预防与控制委员会2022年前期流调数据显示,我国中小学生脊柱侧弯人数已经超过500万,并预计以每年30万左右的速度递增。

  已实施二十余年的体育考核制度为何没能全面改善青少年的健康问题?个中原因或许可从当下的体育应试怪象中窥见一斑——体测前的应试突击、应对体育中考的高价强化培训班、只针对考试项目的单一训练……诸如此类伤身又伤心,且违背体育锻炼初衷的功利性应试现象不胜枚举。“平时死磕文化课,考前卷死体育”的怪象,反映出的是认知偏差、考核短板与氛围缺失。


  体育成了学生需要“攻克”的学科?


  认知偏差是扭曲体育教育的家校之源。家校的认知偏差是由于应试教育的压力衍生出来的。在当前的教育体系中,家长和学生为中考不失一分,往往倾其所有。当体育锻炼被纳入考试,自然就成了一项必须被“攻克”的学科。不少家长和学校强调体育重要性是为了升学应试,而不是为了强健体魄、磨练意志。许多家长为了让孩子在体育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不惜花费大量金钱和时间送孩子参加各种培训班;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也往往将体育成绩作为评优评奖的重要标准。对体育育人功能和学生兴趣的忽视,使得本应是培养青少年体育兴趣沃土的家庭和学校,变成了应试的熔炉。久而久之,学生对于运动的热情被消磨殆尽也就不足为奇了。

  考核制度的短板也值得关注。合理的考核评价能有效降低“体育应试”的负面影响,使其正向引导效益最大化。但当前体育中考的考核机制,仍有值得完善之处。比如,全国不少地方的体育考核方式过于单一,只设置长跑、跳远、引体向上等几个特定项目,学生的日常训练自然也多围绕这几个项目展开,这就容易导致体育运动的片面和机械,忽视了学生全面锻炼与身体素质的均衡发展。同时,如何更好地开展过程性评价仍然值得探索。

  当然,社会氛围的缺失是扭曲体育教育的社会之源。据《中国休闲发展年度报告(2022—2023)》数据显示,消费购物类活动高居国民最主要休闲活动首位,占比达60%—70%;而体育健身占比最低,仅为13%左右。当然,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大众对体育健身重要性的认知不足外,体育资源如场地设施的紧张,专业指导人员的匮乏等,都不利于日常体育教育氛围的形成,也限制了青少年在校园之外的日常体育活动开展和热情度提升。

  当体育课变成了枯燥无味的重复练习和应试准备,能否提升成绩尚未可知,甚至可能背道而驰。更重要的是,扭曲的体育教育伤害了青少年对体育活动天然的兴趣和热爱。在当下体育中考“应试阴影”中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往往对分数盲目追求,但对运动本身产生抵触情绪。这一趋势令人担忧,我们必须将体育教育从单纯的成绩提升转移到激发青少年的运动兴趣上来。只有真正从心底热爱体育,才会在课余时间主动投身于各项体育活动,享受运动带来的快乐与成就感。这种自发的动力,远比任何外部压力或强制要求更持久,进而养成终身运动的习惯,引领全民健身的风尚。


  体育锻炼的初衷是育人炼心


  若要扭转此类怪象,首先要厘清体育锻炼的初衷。

  体育的“育”是育人。以体育人不仅是培养强健的体格,也是塑造健全的人格。通过各种运动形式,体育除了使青少年拥有强健的体魄外,还能够促进其社会交往和适应能力。人只有在社会交往中才能逐渐完善自己的人格,如学校运动会就是青少年和不同的伙伴交流、合作和竞争的绝佳场合。

  体育不仅能提升智力,也能锤炼毅力。在参与体育活动时,学生需要进行复杂的身体协调、策略思考和即时决策,如在篮球比赛中判断队友和对手的位置,合理传球投篮;又或在足球和排球等团体项目中制定和执行比赛策略,培养逻辑思维和策略思考能力,这些过程都促进了青少年大脑的活跃和发展。同时,体育项目需要不断挑战自我、接受挫折才能追求更高的目标,无论是跑得更快、跳得更远,还是打得更准,这些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培养了青少年不畏挑战的毅力。

  体育不仅培养情致,也塑造美德。一方面,体育与美育相辅相成,体育也带给人美的享受。无论是优美的体操动作,还是运动节奏一张一弛之间的韵律,都蕴含值得体悟的美感。以身悟美,以体育美,在运动中培养审美情趣,提升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另一方面,体育活动还能培养诚实守信、遵守规则的品质。竞技体育将教会青少年如何在竞争中保持公平和正直,如何尊重和欣赏对手的优点。

  锻炼的“炼”是炼心。以体炼心是锤炼恒心。长跑、游泳或其他耐力项目,都需要持之以恒的精神。在循序渐进的体育锻炼中坚持不懈,不轻言放弃。如此锤炼的恒心不仅能使青少年在体育项目中取得进步,获得自我正向反馈,更培养了学生面对生活各种挑战时的耐力和韧劲。

  以体炼心是锻造决心。决心是在体育锻炼中设定目标并为之努力奋斗的动力。无论是完成一次长跑,还是达到某个运动成绩,都是明确目标并为之全力以赴的过程。如此决心背后的规划力与执行力,不仅在体育中有所体现,更会在学业和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发挥重要作用。

  以体炼心是磨合齐心。齐心则是体育教育中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的核心。通过参与团队协作的运动项目,学生可以学会如何与他人合作,如何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如何尊重和支持队友。齐心让学生懂得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培养了集体荣誉感和合作精神。


  推动体育锻炼回归初衷何以实现?


  如何破解以体育人的现实困境,又如何推动体育锻炼回归“育人炼心”的初衷?还应由社会各方合力解答这道实践题。

  首先,从家校之源来看。家庭与学校作为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教育环境,要校正“应试体育”思维,注重学生体育锻炼的长期性和全面性。家长应以身作则,积极参与和支持孩子的体育活动,创造积极的家庭体健氛围,培养孩子对体育的兴趣和习惯。学校应提供多样化的体育课程,真正发挥其教育功能,在体育教学中育人,增强学生体质,健全学生人格,锤炼学生意志。此外,还可以采用专项运动技能的大单元教学模式,通过连续、集中、系统的学习,使每个学生掌握至少一项运动技能。通过家校协同以体育人,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帮助学生真正享受体育锻炼的乐趣,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

  其次,从政策之源看。体育教育主管部门要关注学生的整体身体素质和运动兴趣,设计多样化的考核项目与方式。要结合客观的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关注学生在日常体育活动中的参与度和进阶式进步,形成全方位的立体考核体系,如将个人体质监测、日常锻炼打卡、现场考核成绩等环节赋予不同权重,在综合考量后形成最终成绩,促使学校与家长在大体育课程观下引导孩子进行体育锻炼。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化差异,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出更具包容性的合理考核标准,如增加多元考核方式,使学生能够通过持续练习,达到考核目标,养成学生锻炼习惯。此外,体育教育主管部门还可以鼓励学校和社会组织举办丰富多彩的学生体育比赛和活动,通过多样化的赛事,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竞技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最后,从社会之源看。社区、高校等应积极承担营造全社会“以体育人”新风尚的责任,将体育教育的边界拓宽至更广泛的日常生活中。社区可以在政府指导下增加体育设施和公共运动场地的建设投入,方便学生和家长在课余时间进行体育锻炼,如开放中小学校园健身场地等;还可以和高校合作,建立健全体育志愿服务体系,鼓励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社会体育指导员等参与学校和社区的体育教育和活动,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帮助,增强体育锻炼的科学性和趣味性。同时,高校也应充分利用自身学术资源,为体育育人建言献策。

  


阅读原文


作者丨李浩(作者为香港118现场直播站体育与健康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

来源丨文汇报

编辑丨钱梦童

编审丨戴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