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建设新型劳动者队伍。加强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劳动教育作出顶层设计和全面部署。答好新质生产力这道“考题”,需要深刻认识和把握劳动教育的独特价值,赋予生产力更多的人才支撑、科技含量和创新内涵,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力支撑与持久动力。
赋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
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前提。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蓬勃兴起,未来产业将呈现出学科、专业、领域、行业的高度跨界、交叉、融合的态势。传统的单一专业学科知识培养,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科学创新、技术发展和前沿产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高校人才培养必须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主动适应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新变化,通过建立更为健全的知识培养体系,构建跨学科、互融合、多元化的知识体系和培养方案,为学生的创新创造提供知识储备。
劳动教育是高校为学生提供融通的跨学科知识,迭代生成创新知识的重要载体。真实的问题情境是知识与思维产生作用的核心载体,劳动教育以问题驱动和现实需求为导向,通过创设真实的实践创造场景,有效打通学生“知情意信行”的转化通道。在劳动实践过程中,学生通过“转化”和“对应”,实现对各类理论知识在不同领域、不同环节和不同情境中应用的策略和相互关系的认识,完成富有社会意义和生产价值的知识学习。
劳动教育以劳动实践贯穿教育全过程,推动学生生成学习动能、深化学习目标、提升学习效果、丰富学习产出,成为贯通创新人才知识教育与思想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教育过程与生产过程的重要通道。真实劳动能够创造有效学习,全面激活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各方面、各环节、各要素,在知识层面为创新人才培养有效赋能。
赋能创新人才的素养提升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劳动能教育人们成为真正有思想的人,赋予个人和集体丰富的精神生活,给予他们思维的欢乐。劳动能使人聪明,使人具有创造精神,使人变得高尚。”真实发生的劳动有助于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学科超限、思维超限和能力超限,激发卓越创新人才思维素养提升。
劳动创造情感智慧,提升人才沟通协同素养。情感智慧是指通过有效沟通加深对他人的理解,从而识别和处理自身的情绪情感问题,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促进个人成长的能力。参加生活劳动和创造性劳动,大学生可以建立个体和他人、社会和未来的联结,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自信心、社会情感能力,并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既为创新人才的成长提供了心理动能,同时也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丰富的协同资源。
劳动创造实践智慧,培养提升反思决策素养。实践智慧是指基于知识和经验,有效利用多种资源和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关键在于独立思考。劳动教育将学生带到复杂的劳动实践和生产情境中,根据不同教育对象的能力水平,有针对性地设定劳动成果预期目标,引导他们明确目标、分解任务、选择策略、推进落实。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判断力、灵活性和创造力得以进一步提升,原有的思维模式得以更新升级,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得以跃升。
劳动创造超越自我的智慧,培养意志勇气素养。超越自我的智慧是指超越个体,为他人和社会贡献力量的意志、勇气和能力。众多国内一流高校开设思政实践课和服务学习课程,鼓励学生们学以致用,在复杂的现实情境中发挥专业所长,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献计献策。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完成现实挑战,收获创造真实价值的喜悦。这些体验最终内化为他们正确认识自我,从容面对复杂世界,自觉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意志、勇气和能力。通过有效劳动破解现实问题,是劳动教育的价值旨归,可以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提供可靠的价值引领和可持续的动力支持。
赋能创新人才的价值养成
卓越创新人才不仅应该拥有知识和素养,更应该拥有推动国家发展的价值、情怀与使命。马克思指出:“人的天性是这样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劳动创造幸福,实干成就伟业。”劳动教育为培养具有创新创造幸福观和劳动幸福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提供了方法与路径。因此,人才培养过程需要进一步发挥劳动教育的主体作用,提升劳动过程中的价值引领与塑造,助推卓越创新人才培养的系统性变革。
积极的劳动创造观是卓越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的动力之源。马克思认为,人是在自觉自由选择劳动的过程中,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成就个体和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创获个体和社会安全、幸福与和谐的。因此,在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应当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幸福劳动理论为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教育理念。高校要通过劳动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个体和社会的关系,认识到个人奋斗之于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在“小我融入大我”的大视野下找到自我认同感和价值感,在社会发展大势中找到个体安全感和归属感。通过劳动教育,帮助学生树立以勤劳为荣,以奋斗为乐的价值体系,通过为学生提供生涯导航的相关支持,使其能自觉以社会发展需要作为自己幸福劳动的动力之源。
系统化的劳动教育体系是价值养成的条件保障。高校在推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可以进一步畅通“五育融合”的多向度循环供给通道,构建全员育人,全方位覆盖,全过程升级的“三全育人”新格局,打造系统化的劳动教育体系,为“劳动创造幸福”的价值养成提供有力保障。一方面,可以以“五育融合”的劳动教育打通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通道,在构建高质量“大思政”新格局的过程中赋能新时代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另一方面,可以创设问题驱动和评价导向一体化的劳动育人环境,将高校育人时空拓展到全社会、全网络,让学生真正地感受到劳动服务社会所带来的幸福感。
阅读原文
作者丨董镕 沈晔(作者单位:香港118现场直播站)
来源丨文汇报
编辑丨钱梦童
编审丨戴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