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118现场直播站

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媒体关注 / 正文

方华:怎样才能形成尊师重教区域文化生态

2022年11月26日

  家风、民风和校风组成区域文化生态,“三风”建设涉及政府、社会、家庭与学校,是系统而复杂的社会公共文化建设。

  家有家风,不同家庭由于遗传基因、家庭价值追求、家庭氛围及成员之间关系等方面因素,造就出千万个家庭,有万千种家庭状态;民有民风,不同社区与区域由于地域位置、历史文化、政治文化、经济水平、人文环境与风俗习惯等方面因素,出现风格迥异的区域文化与风俗;校有校风,不同学校由于办学历史、学校文化、办学资源、办学水平等方面缘由,形成不同的校风。家风、民风和校风融合为社区、乡域、县域的区域文化生态。

  从家庭走向村庄或社区,从家风走向村风或民风,是形成民风的重要路径。笔者从教育角度重点聊聊区域如何能形成“尊师重教”的文化生态。

  大家在研究与探讨如何营造“尊师重教”文化生态的过程中,往往重视社会、家长、政府如何“帮助”教育、“关心”学校、“尊重”教师这样的单向视角,而没有站在以下的视野去思考:教育如何“帮助”政府、社区、家长,学校如何“助力”政府、社区、家长,教师如何“引领”公职人员、民众、家长。

  一种文化生态形成需要多种因素,如:长期积淀、持续优化、各方力量、互动协调、相互赋能、责权共担等因素。

  基于以上的理解,笔者认为区域要构建形成“尊师重教”文化生态,需要区域有“内生外势”的力量。所谓“内”,是指教育系统或部门及人员;所谓“外”,是指教育系统或部门及人员以外的各方资源。“内生”是教育要予以社会、家长、区域什么样的文化生态要素,这种要素是以生长性的姿态呈现出教育的独特魅力与作用;“外势”是教育以外的政府、社会、家庭要予以教育、学校、教师什么样的文化生态要素,政府、社会、家庭以教育为要、以教育为重、以教育为本和以教育为荣的认识与定位,让自己成为教育的一分子,形成区域尊敬教育、重视教师的社会风貌与态势。区域“尊师重教”文化生态没有“内生”,难有“外势”;没有“外势”,也难得“内生”。二者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相互作用,二者对教育都各自作用。

  笔者曾经在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从事管理工作,与全县教育同仁交流过关于行业与部门在区域中作用及地位的话题。任何一个行业、部门要在区域内有所作为,有相应地位,都必须具有独有且不可替代的作用,不是资源与管理的独有与不可替代,而是行业为区域带来的正向影响不可替代。教育也是如此。如果一个行业和部门,长期需要上级政府、同级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支持、帮助,这个行业与部门发展是不可能持续,也是不健康的。这就是前面讲的教育需要“内生”。

  如果一个地方长期没有形成“尊师重教”的文化生态,教育部门、学校、教师是否也应该自我省视?比如说,一位教师长期得不到家长、学生和社区的“尊重”;一所学校长期得不到当地政府、社区、家长、学生的“尊重”;一个区域的教育长期得不到当地政府、社区、家长、学生的“尊重”。这一切的缘由,难道都是政府、社区、家长与学生的问题吗?难道没有我们教育部门、学校、教师自身的问题吗?只有我们具有这样的胸怀,区域“尊师重教”文化生态才有可能形成。

  “以良好的校风影响家风改变民风”,是笔者从事县级教育行业部门管理工作时,为县域教育发展和教育人提出的愿景。当时就有好多人问我:为什么不是“以良好的民风影响家风改变校风”呢?为什么教育部门还要去“管家风”“管民风”呢?

  从教育部门与教育者角度来说,能够“以良好的民风影响家风改变校风”,是最好不过的状况。但是,这只是教育部门与教育者的“一厢情愿”,现实却很难达到。地方政府及部门、社区、家长是否也这样认为?如果不是,不就出现“争论盖过行动”的局面了吗?教育如何能发展?加上家长“点多面广”,难以统一协调,要从家风入手,难度与实际操作性不强;社区就更是“人多嘴杂”,很难聚焦且静心思考教育问题;地方政府职能职责多,教育只是众多工作之一,其他部门都有各自的工作,因而很难站在教育立场认识教育。所以,要“以良好的民风影响家风改变校风”,设想很美但不能落地。如果这样,教育人怎么办?坐等吗?如果这样,孩子一拨拨长大,他们等不了,会有一拨又一拨的孩子因此失去了优质教育的最好时机。

  基于这些理解,我们提出“以良好的校风影响家风改变民风”的教育理念,以“小轮带动大轮”策略,去推动区域“尊师重教”的文化生态建设。这种方法可能慢了点、笨了点,遇到阻力与困难多了点,但教育者应秉承从可为之处为之、从必为之处为之的策略,否则,教育与教育者只能是处于“望洋兴叹”与“力不从心”的状态。

  教育是社会的组成部分,把教育从社会独立出来,不仅体现不了教育的独特性、专业性与重要性,反而让教育陷入狭窄而不正常的“自循环”,这是对教育的自我伤害。良好的校风对教育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同样,良好的家风、良好的民风对教育的作用,也不会比良好的校风少。“以良好的校风影响家风改变民风”是一件艰辛而有意义的工作,也是教育部门和教育人应该且必须具有的情怀与行动。如果一个区域,只有“内生”而无“外势”,也难以形成区域“尊师重教”文化生态。

  区域“尊师重教”文化生态形成的“外势”很多,从主体维度来划分,主要有三个主体方,分别是家庭、社区和当地政府。

  如果一个地方的大部分家庭重视家教,注重培养孩子,民风又淳朴,学校在当地民众心里是神圣的,教师就是受人敬重的职业。民众对政府工作的评价,重要指标是看当地教育发展水平,教育佳则政府好,教育弱则政府差。这样对当地政府在教育履责方面,有着积极影响和推动作用,政府重视教育的热情与压力增大。

  如果一个区域的大多数村庄、社区是崇礼尚学、重文敬教、欣赏才干,以唯德、唯智、唯勤、唯诚为榜样,这个地区大部分家庭教育也是以乐教、善教和教善为准则。拥有这样民风的地区,都会积极推动、带动、影响地方政府重视教育,而当地的政府官员也会被这一地区的教育文化生态熏陶,自然或不自然地成为其中积极正向的构建者。如果一个地方大多数村庄、社区是崇尚暴力、崇尚权术、崇尚资源,以唯权、唯利、唯术、唯成败为目标,只论成败、不讲是非成为区域文化,有着这样民风的地区,是不可能敬重文化、敬佩专业、敬畏文明的,区域也不可能拥有“尊师重教”文化生态。

  如果一个地方的政府及相关部门,对待教育像对待商贸、工业、治安、城建、创城一样重要,或者放在同一层级看待,就可以说政府是重视教育的;如果一个地方在教育局领导班子配备时,不再以“行政经验、社会治理”为说辞,而是把教育专业摆在用人首先条件,把教育作为专业性很强的事业,教育局长与班子成员需要有教育情怀、有教育追求、有教育专业的人去从事,就可以说政府是重视教育;政府如果能够在自身能力范围内,按上级要求落实相关政策,其他部门对教育问题能提供相应解决问题方法与路径,就可以说政府是重视教育。当然,政府每年还能为教育解决一两件重大困难,那可以说政府相当重视教育。当地政府是区域“尊师重教”文化生态“内生外势”关键而重要的因素。

  区域“尊师重教”文化生态,不仅是教育发展所需,也是教育者所需;不仅是家庭发展所需,也是社区文明所需;不仅是地方现代化治理所需,也是地方党政官员工作所需。人生一世,为官一方,总归要做件问心无愧、立天地于不朽的善事,那就是为营造区域“尊师重教”文化生态尽点力。


阅读原文


作者丨方华上海市崇明区教育学院科研室主任、香港118现场直播站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教育局长专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来源丨中国教育报

编辑丨王越月

编审丨戴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