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首要政治任务。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上海理论界组织开展系列研讨活动,交流研究成果,深化思想认识。11月27日,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坛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理论研讨会举行。本次会议由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香港118现场直播站主办,香港118现场直播站马克思主义学院、香港118现场直播站党委宣传部、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香港118现场直播站基地)、《香港118现场直播站学报(哲社版)》编辑部承办。
系统观念的理论逻辑实践要求
赵庆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系统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之一。党的二十大开启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目标越宏伟高远,任务越艰巨繁重,挑战越严峻复杂,越需要准确领悟系统观念的丰富内涵,不断提高运用系统观念的思维能力,始终遵循系统观念的内在规律与实践要求。
系统观念蕴含丰富的理论内涵。系统观念内蕴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本质上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理解系统观念的理论内涵,必须要充分把握系统观念在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实践论等方面的理论意蕴与鲜明特征。
唯物主义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处在各种各样的普遍联系当中,万事万物及其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具有内在结构和独特功能的系统。不同系统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系统中不同主体和不同要素,也有不同的性质和功能。作为对系统的反映,系统观念就是应用系统思维分析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从整体上把握事物发展规律的方法。坚持系统观念,本质上就是要实现系统优化以及系统思维本身的优化。第一,系统观念坚持整体性原则,要求事物的各个根本要素最终服务于事物整体功能,实现整体效应最大化;第二,系统观念强调结构性分析,注重把握事物的不同结构层面和维度之间的关系,主张通过不断优化结构,实现系统要素的相互配合和系统功能的不断提升;第三,系统观念主张开放性思维,要求重视事物与外部环境的交流融通,通过吸收环境的有利因素促进事物自身的有序发展与持续进步;第四,系统观念具有统筹性特征,正确看待眼前和长远的关系,正确把握好局部和全局的关系,正确处理整体与要素之间的关系。
提高运用系统观念的思维能力。坚持系统观念,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系统谋划、统筹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过程中提出的,是推动各领域工作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性思想和工作方法。作为以马克思主义把握人与世界关系的基础性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系统观念以辩证唯物主义为理论渊源和哲学表达,为社会实践提供了强有力的观念引领和思维方式。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系统观念,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科学思想方法。
具体而言,第一,要高瞻远瞩、统揽全局,把握事物总体趋势和方向,不断提高战略思维能力;第二,坚持大历史观和正确的党史观,把握发展规律,总结历史经验,牢记历史教训,增强历史自信,把握历史主动,认清历史趋势,不断提高历史思维能力;第三,坚持正确处理系统内各个要素及其现象和本质、目前和长远、局部和全局、部分和整体之间的关系,认识分析矛盾,善抓关键重点,洞察发展规律,不断辩证思维能力;第四,从整体和全局上审视问题,从系统和要素、要素和要素、系统和环境的相互联系与作用中分析问题,不断提高系统思维能力;第五,把握事物发展规律,坚持破除迷信和打破陈规,坚持求真务实和守正创新,不断提高创新思维能力;第六,培养规则思维、程序思维、平等思维、权力制约思维,强化权力监督,不断提高法治思维能力;第七,从最坏处着眼,做最充分的准备,朝好的方向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牢牢把握主动权,不断提高底线思维能力。
始终坚持系统观念的实践要求。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坚持好、运用好系统观念,坚持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相结合、历史自信与历史主动相结合、战略决策与战略定力相结合,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一是明确我国历史方位,加强前瞻性思考。立足新时代,运用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从大局和战略的高度进行深入思考,提出因应的战略策略。二是聚焦重大时代课题,加强全局性谋划。坚持系统观念,必须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总揽全局的战略智慧,正确认识大局,自觉服从大局,牢固树立大局意识。要围绕新时代道路之问、强国之问、强党之问的三个重大时代课题,加强全方位全领域全过程谋划。三是整合国家各方力量,加强战略性布局。中国式现代化是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必须以全局视野和长远眼光把握国家发展方向。据此,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站在时代前沿和战略全局的高度观察、思考和处理问题,坚持全国一盘棋,更好发挥中央、地方和各方面等各方主体的积极性。四是围绕国家目标任务,加强整体性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统筹兼顾、多措并举、整体施策,在把握战略全局中整体推进各项工作。要注意处理好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治标和治本、渐进和突破的关系。既加强全方位、全领域、全过程协调推进,又注重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不断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作者为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从哲学视角认识坚持胸怀天下
衣永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源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为世界社会主义指明了正确前进方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面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首先要坚持和运用好其世界观和方法论,熟练掌握和深刻领会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
从本体论角度把握坚持自信自强与坚持胸怀天下的辩证统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观和方法论上克服了形式逻辑中演绎归纳的机械性,从辩证唯物主义的整体与局部、普遍性与特殊性、抽象与具体的统一中去把握社会存在。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人民在救亡图存、强国富民的过程做出的历史选择。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在近代中国社会在探索现代化道路的不断探索实践中,从世界范围比较中做出的历史选择。红色基因和全球视野是中国共产党与生俱来的品质。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的,党的百年奋斗成功道路是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开辟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是中国共产党人依靠自身力量实践出来的,贯穿其中的一个基本点就是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解答。同时,中国共产党既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作为大国大党,中国共产党有全球责任的自觉,勇于国际担当,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积极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进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从认识论角度把握坚持胸怀天下与积极融入世界的辩证统一。世界历史进入近代以来,西方的“世界”与中国的“天下”产生了“两个世界的撞击”,中国从“天下”的中心沦为“世界”的边缘,“世界”的西方通过霸权、侵略、殖民等手段塑造了中国作为他者的形象。当前,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变局,回答“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世纪之问,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倡导内外融通,树立新时代中国的“天下观”,提出“共建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新时代中国的“天下观”既从世界看中国,亦同时从中国看世界,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世界只有一个体系,中国主张完善全球治理,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公共产品的提供者,将继续以中国的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
从方法论角度把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辩证统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如果说马克思主义通过关注资本主义社会向何处思考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则通过关注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回答人类社会往何处去的时代之问。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立足中国、面向世界,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同时区别于发达国家已有的现代化路径,基于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汲取了世界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运动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用事实有力驳斥了“历史的终结”,为后发国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现代化路径和重要参照,具有重要时代价值和深远世界历史意义。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新选择,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
从价值论角度把握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辩证统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天下为公、天人合一、四海一家,和为贵、和而不同、和衷共济、协和万邦、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着眼于全人类福祉,中国倡导世界各国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通过“共商、共建、共享”,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世界的命运必须由各国人民共同掌握。各国主权范围内的事情只能由本国政府和人民去管,世界上的事情只能由各国政府和人民共同商量来办”,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价值导向,着眼于不同领域,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核安全命运共同体、地球生命共同体、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和全球发展命运共同体等;着眼于区域发展,构建亚太命运共同体、周边命运共同体、亚洲命运共同体、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中国-阿拉伯命运共同体、中国-非洲命运共同体和中国-拉美命运共同体、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等;着眼于双边周边协作,中国与巴基斯坦、柬埔寨、老挝、缅甸等共建命运共同体,多层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不断丰富完善。
(作者为上海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把握坚持守正创新的内在逻辑
蒲妍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守正创新”写入大会主题,从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高度强调“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守正创新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内容。立足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深刻把握守正创新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才能深入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品格、鲜明特质和精髓要义。
深刻理解守正创新的理论逻辑,就要牢牢把握其思想根源。习近平总书记年初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守正创新,更好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深刻强调了要守马克思主义之“正”,创新时代中国之“新”。马克思主义鲜明的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开放性决定了它不是僵化的、静止的、封闭的体系,而是在人类历史进程中不断自我丰富、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中国共产党作为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始终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面对世界和中国的快速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两个结合”,把“守正”和“创新”作为内在统一的过程,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中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发展要求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逻辑,也为马克思主义保持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建构了生动的实践路径。
深刻领悟守正创新的历史逻辑,就是要知道我们从何处来、向何处去。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始终能牢牢把握历史主动,正是因为我们党始终准确把握坚持和发展、继承和创新的统一,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开辟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同志提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走出了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我们党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团结带领人民进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使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史,是我们党坚守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色、不断以伟大自我革命推进伟大社会革命的历史,是我们党不断深化和把握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历史。只有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才能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深刻建构守正创新的实践逻辑,就要紧密联系新时代以来的伟大实践,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攻克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经受住了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事实证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在历史规律中科学把握发展大势,着力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守正创新的科学理念和方法,成为中国共产党在理论领域和实践领域不断取得历史性突破的重要原因。当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处于新的历史方位,新的任务和新的要求摆在我们面前,决不能犯任何颠覆性错误。既要坚决“守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也要持续“创新”,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用守正之定力把牢航向,用创新之魄力勇立潮头,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作者为香港118现场直播站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香港118现场直播站基地研究员)
整体把握“六个坚持”的相互关系
徐国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整体把握“六个坚持”之间的关系,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新时代伟大实践中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内在要求。
“六个坚持”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六个坚持”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和方法论,是贯穿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人民至上,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即坚持理论为人民造福、为人民谋利。坚持自信自立,就是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坚持由中国人民来解答中国的问题。坚持守正创新,就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的基础上,不断拓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坚持问题导向,就是坚持理论解答中国问题的根本任务。坚持系统观念,就是坚持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把握事物发展规律。坚持胸怀天下,就是要拓展世界眼光,纵览天下大势,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
“六个坚持”统一于理论创新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坚持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总路线”和坚持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和方法论的有机统一,创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同志提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结合新的实际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和方法论统一到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以及“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这些根本问题上,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所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坚持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和方法论有机统一到“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上,从而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就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了科学的立场观点方法。人民至上、自信自立、守正创新、问题导向、系统观念、胸怀天下,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理论创造、实践探索、政治品格的集中体现,是我们理解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金钥匙”。
“六个坚持”进一步具体化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学习和运用。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在同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作斗争的过程中指出,我们“不但应当了解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他们研究广泛的真实生活和革命经验所得出的关于一般规律的结论,而且应当学习他们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立场和方法”。邓小平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时强调:“主要的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是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习近平在明确提出“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的庄严历史责任的过程中,进一步告诫全党“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必须做到“六个坚持”。
一方面,“六个坚持”进一步明确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就是坚持无产阶级阶级立场与人民大众政治立场的有机统一。无产阶级的阶级立场与全人类的解放的内在一致性决定了无产阶级的阶级立场始终代表了人类前进的方向。新征程上,坚持人民至上,就是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确保我们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另一方面,“六个坚持”进一步具体化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六个坚持”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立场与思维方式的统一,体现了自信与自立的统一,体现了守正与创新的统一,体现了批判与辩护的统一,体现了全局与局部、当前与长远、宏观与微观、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特殊与一般、重点论与系统观的统一,体现了国际与国内、民族与世界的统一。从总体上看,“六个坚持”实现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历史主动精神与人类社会客观规律的有机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具体化、明确化。
(作者单位:华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阅读原文
来源丨文汇报
题图来源丨新华社
编辑丨王越月
编审丨戴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