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作出的各项战略部署,必须加深认识新时代新征程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意义。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崭新篇章,与不断谱写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崭新篇章相辅相成,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贯穿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复兴的全过程。
党的二十大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伟大建党精神”重大概念概括到大会主题词中,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同意把“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这4句话32个字内涵揭示的伟大建党精神写入党章,凸显了奋斗新时代新征程伟大实践中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重大意义。大会闭幕不到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专程前往陕西,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重温革命战争时期党中央在延安的峥嵘岁月,缅怀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弘扬延安精神,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发扬斗争精神,为实现党的二十大提出的目标任务而团结奋斗。认真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要加深认识新时代新征程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重大意义。
一 新时代新征程勇毅前行的精神宣示
党的二十大通过的关于十九届中央委员会报告的决议中指出:“报告阐明的大会主题是大会的灵魂,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总纲。”从“灵魂”“总纲”意义上说,党的二十大报告全文贯穿着“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要求,新时代新征程凸显伟大建党精神对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激励作用。
“伟大建党精神”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首次提出的,这个重大概念既显示了中国共产党先驱们创建中国共产党时就已经形成的历史底蕴,又彰显着贯穿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实践全过程的精神伟力。伟大建党精神不是哪个时段、哪些个体、哪些区域的体现,而是穿透历史、覆盖整体、影响全局的重大概念,具有激励全党淬炼党性和锤炼品格的永恒价值。
党的百年奋斗取得的重大成就,是党和人民坚定历史自信和增强历史主动的力量来源。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了坚实基础。从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后迈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意气风发、斗志昂扬。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前进道路上,必须对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和能力储备。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才能在接踵而至的严峻风险挑战中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是党团结带领人民砥砺奋进的精神宣示。2022年7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即将召开的党的二十大将“明确宣示党在新征程上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对团结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而奋斗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把“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纳入大会主题词中,鲜明表达了新时代新征程勇毅前行的精神坚守,是确保中国号巨轮行稳致远的精神支撑。
二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才能走好全面从严治党必由之路
全面从严治党是党永葆生机活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长期实践中得出的至关紧要的规律性认识。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全面从严治党创新实践中使我们党在革命性淬炼中变得更加坚强有力,更加坚定了中国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全面领导和长期执政的决心和意志。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党必须牢记,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决不能有松劲歇脚、疲劳厌战的情绪,必须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新时代是充满光明和希望的里程,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但前进道路上将要经受的重大考验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是防止精神懈怠的根本保证。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才能走好全面从严治党必由之路。新时代新征程伟大实践中,以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作为走好全面从严治党必由之路,必须把“三个务必”作为座右铭,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
三 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精神力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要始终赢得人民拥护、巩固长期执政地位,必须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提出“大党独有难题”这个重大命题,体现中国共产党深刻把握政党建设规律的思想自觉。
大党小党是组织规模意义上的区别,政党规模大无疑会带来治理难度大、治理成本高、治理范围广等问题,但大党不仅是量的概念,更有质的含义在其中。坚持什么样的信仰信念、性质宗旨、意志品格、精神境界、胸怀格局和工作作风,决定着政党的质量,也影响着政党的兴衰和实践的成败。经验告诉我们,组织规模大小与政党强弱只体现正相关的关系而不具有正比关系,大党未必就强,小党也不是必然就弱。大党小党都需要加强建设,政党组织规模庞大,建设的任务更加繁重和艰巨。
政党精神具有超越组织规模层面的软实力意义。以共产主义为信仰信念的中国共产党从弱小到强大,从根本上说是精神力量的彰显。组织规模小的时候,党正是以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团结带领人民赢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组织规模大的情况下,凝聚全体人民共同奋斗建设社会主义重大成就,也是依靠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创造出一系列重大成就。
纵观世界各国政党,中国共产党堪称精神最富有的政党,伟大建党精神成为源头活水,流淌百余年实践的历史长河,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伟大建党精神留下党和国家事业的宝贵财富,是我们党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优势所在。时刻保持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清醒和坚定,是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根本要求。求解大党独有难题,既要着眼组织规模和体量庞大的大党普遍面临的共同性问题,又要把握马克思主义政党属性决定的特殊性问题。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解决自身独有难题的强大精神力量。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如何保证全党的思想统一、意志统一和行动统一,如何坚定理想信念确保党永不变质、永不变色、永不变味,如何始终使党成为国家发展的领导核心,如何不忘初心使命传承党的红色基因,如何赢得民心巩固党长期执政的地位,如何在不断取得辉煌成就下防止精神懈怠,如何勇于自我革命始终保持党的肌体健康,等等,构成我们党的独有难题。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正是解决这些大党独有难题必须时刻保持清醒和坚定的内在要求。
四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精神支撑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
改革开放以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党和人民团结奋斗始终不渝的诉求,也是一个内涵不断丰富、目标不断清晰、认识不断深化、实践不断自觉的过程。从邓小平同志最先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概念,到进行小康社会的设计并全面建成,再到党的二十大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系统理论,党和人民探索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构成“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机整体。新时代十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胜利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为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中国共产党认知中,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鲜明特色之一。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揭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中包括“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作为奋斗新时代新征程的精神宣示,党的二十大主题词中“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要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精神与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内在融合,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着力构建的精神世界。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是胜利完成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使命任务的重要保证。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必须把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落实在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行动中,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坚持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指导新征程奋斗实践,体现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执着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必须把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演绎成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实际表现,锚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为中国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必须把不怕牺牲、英勇斗争转化为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动能,把伟大建党精神与奋发有为精神相结合,凝聚起磅礴力量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必须把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体现在尽责尽力的日常工作上,在不同的岗位上勇于担当、敢于作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
党的千秋大业代代传承需要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中国共产党已走过百年奋斗历程,深知自己事业神圣伟大又艰辛无比。“惟其艰巨,所以伟大;惟其艰巨,更显荣光。”百年大党风华正茂再出发,伟大建党精神永远在路上。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作出的各项战略部署,必须加深认识新时代新征程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意义。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崭新篇章,与不断谱写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崭新篇章相辅相成,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贯穿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复兴的全过程。
阅读原文
作者丨齐卫平(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香港118现场直播站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来源丨深圳特区报
编辑丨赵一航
编审丨戴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