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118现场直播站

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媒体关注 / 正文

柯政:深化改革提升教育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水平

2023年04月27日

  要把党的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机制用好、完善好,真正调动、协调好各方力量,聚焦制约教育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基础性难题,攻坚克难,锐意进取,为教育事业发展迈上新台阶打开局面。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并明确了几个重点任务。我们要认真学习领悟,攻坚克难,在更大力度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过程中,提升我国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强大教育力量。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要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落实机制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跃居世界中上收入国家行列。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教育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攻坚期,重要问题涉及面广、关联度高,解决起来往往涉及多个部门职责、多种政策配套、多方利益调整,仅仅依靠单项改革或局部突破的办法难以奏效。国家需要创立机制,调动和协同各方力量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党中央对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有着清晰的战略判断和前瞻性谋划。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总体要求;次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作出重大部署,明确了教育改革的攻坚方向和重点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系统坚持用系统思维、全局意识和全球视野把握教育改革,用普遍联系的观点设计教育改革,用统筹兼顾的方法推进教育改革,显著增强了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把教育改革不断引向深入,取得了辉煌成就。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它不仅是教育系统的事情,各级党委、政府,各行各业都要大力支持教育事业,兴办教育事业。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对顶层的教育领导体制进行了改革,建立了各级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我们要把党的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机制用好、完善好,真正调动、协调好各方力量,聚焦制约教育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基础性难题,攻坚克难,锐意进取,为教育事业发展迈上新台阶打开局面。


加快建设代表国际先进水平的教材,提升教材治理水平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教材体现国家意志,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是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重要载体,直接关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和教育目标实现。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前所未有地重视教材问题,成立教材局,设立国家教材委员会。国家教材委员会印发《全国大中小学教材建设规划(2019—2022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教材管理办法》《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普通高等学校教材管理办法》《学校选用境外教材管理办法》,重点解决了各级各类教材谁来管、管什么、怎么管的问题,把教材建设纳入教育督导范畴。这是我国教材管理制度建设的标志性阶段成果。

  教材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特别是科教实力的重要象征。在各学段、学科领域建设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其他国家和地区可资借鉴的教材,既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首先,教育强国要有自主的知识体系。教材建设其实就是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的内在要求。其次,它所呈现的知识必须是最前沿、最科学的。我们不能为了独立自主而自主。再其次,教材的组织呈现方式、方法要体现中国学生学习的特点,可以为世界提供借鉴。一本教材编得好不好,要看它是否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教材建设水平,直接反映了国家教育治理的现代化水平。


坚定“破五唯”决心,以评价改革引领学校管理水平提升


  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必须提升学校管理水平。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学校教育在结构、质量、公平、理念、师资等各方面都有了长足进步,但也存在一些顽瘴痼疾。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炼的“五唯”问题,就是问题的集中代表。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2021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教育部印发《普通高中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指南》。2022年,教育部印发《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特殊教育办学质量评价指南》。这些文件从评价内容、评价方式、评价实施、结果运用、组织保障等方面提出了工作要求,并明确了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阐明了评什么、怎么评、谁来评等3个关键问题。评价改革为学校管理体系的完善提供了方向。

  无论是学校管理体系的完善,还是教育评价体系的完善,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问题。当前,学校管理和教育评价中的主要矛盾还是“五唯”,特别是“唯分数”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建立周密制度安排的基础上,允许学校、相信学校,在招生录取过程中,对学生的德、体、美、劳等方面的学习成果进行综合评价,是打开局面的关键一招。


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着力提升三者协同育人成效


  培养人才,学校、家庭和社会一个都不能少。党的二十大报告专门把这个问题强调出来,提出要“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充分体现了党对育人规律的深刻把握。

  进入新时代以来,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逐步深入。2015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推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有机融合。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重视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提出,构建家庭和社会相衔接的综合劳动、实践育人机制。2020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2022年1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实施,该法明确“各级人民政府指导家庭教育工作,建立健全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机制”。

  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一个极为关键的指标就是,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机制是否健全、有效。这需要多方努力、常年坚持,但也需要抓住重点。首先是要加大宣传力度,增进共识。妇女联合会、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教育部门、宣传部门、村(社区)等政府和社会力量都要积极参与进来,形成强大的舆论导向。其次是要用好法治,落实好未成年人保护法、家庭教育促进法等法律法规,划出底线。最后是发挥学校的主导性作用。学校教育是主阵地,健全协同育人机制工作的抓手主要在学校。因此,我们要研究解决好学校在构建协同育人机制方面所遇到的各种问题,提升三者协同育人的能力。


阅读原文


作者丨柯政(作者系香港118现场直播站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

来源丨中国教育报

编辑丨赵一航

编审丨戴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