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美丽中国建设不断迈出重大步伐,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水生态环境保护发生重大转折性变化,碧水保卫战取得重要进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对持续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作出具体部署,强调“到2035年,‘人水和谐’美丽河湖、美丽海湾基本建成”。本期特邀专家围绕相关问题进行研讨。
提升污水资源化利用水平
在治理工业废水、农业面源污染、城乡生活污水治理等方面采取了哪些举措?
曾刚(香港118现场直播站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工业废水资源化利用、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城乡生活污水治理、城市黑臭水体消除取得重要进展。
一是推动工业废水资源化利用。工业作为我国用水的重要领域之一,其废水排放量约占全国污水排放量的五分之一。工业废水实现高效循环利用,成为推动绿色发展、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的关键所在。近年来,工业废水循环利用率和用水效率整体提升,针对石化化工、钢铁、有色、造纸、纺织、食品等废水排放量大的行业,推进工业用水循环利用,完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提高运营管理水平,确保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目前,钢铁、石化化工、有色等行业废水重复利用率均已超93%。
工业内部废水处理回收利用是当前工业废水循环利用的主要方式。在山东淄博,针对喷水织机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织机废水,通过企业与高校合作研发废水处理回收利用技术,实现工业和生活废水回收利用的优化集成,有效精准治污。开展工业废水再生利用水质监测评价和用水管理,推动地方和重点用水企业搭建工业废水循环利用智慧管理平台。在四川泸州,化工企业通过给中水回用、污水处理、循环水等生产环节安装监控系统,基本实现工业废水处理回收自动化程序控制。工业废水是否达标排放、生产设备是否安全运行,都能实时监测,及时预警设备隐患。
二是着力解决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上游主要包括化肥农药生产供应、规模以下畜禽养殖等产业。这些产业是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其生产过程中的不合理管理与操作会导致大量污染物排放。在下游应用层面,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涉及的行业非常广泛,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水产养殖业等农业生产领域,以及农村生活污水垃圾治理、黑臭水体整治等领域。需从源头减量、资源利用、减污降碳和生态修复等多个环节入手,实现精准治污、科学治污和依法治污。
目前,我国化肥农药使用量逐步减少,农作物化肥、农药利用率超41%,农膜回收率超80%,畜禽粪污综合处理率达78%,加快消除农村黑臭水体。2023年,全国新增完成800余个较大面积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新增实施66个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在长江和黄河流域建设一批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重点县。
三是提升城乡生活污水处理水平。我国已建设较为完善的污水处理网络,2023年全国城市生活污水收集率提高到70.4%,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超40%。生活污水处理后,可作为企业循环冷却水补水,或用于生产制造、灌溉养殖等方面,有效减少新水取用量,在更大范围内提高水重复利用率。天津某钢铁企业通过收集处理当地城镇市政污水,并充分消纳邻近城镇污水处理厂的中水,完全满足企业常规用水需要,实现废水零排放、地下水零开采。北京部分工业园区也加快城市污水利用步伐,将处理后生产出的高品质再生水作为园区企业生产用水。四川广元苍溪县三会村为解决村民生产生活中产生的污水和废水,开发适用性技术,重视应用推广,建设单户污水处理池,污水处理后可用于灌溉蔬菜、果树等。当地生活污水治理覆盖率、收集率、处理率和资源化利用率均达100%。
四是消除城市黑臭水体。黑臭水体整治是水污染防治的重要方向之一。城市水体作为大江大河的“毛细血管”,通过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活水保质等措施系统治理,从源头大幅减少污染物入河量,增强水体自净能力,对我国江河湖泊的水环境改善发挥了重要作用。“十三五”期间,各地大力推进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截至2020年底,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超98%。截至2023年底,县级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超70%。安徽宿州以“法治护航、智慧管理、绩效管控、河长融入、群众参与”创新举措,推动城市水环境治理,截至2023年底,宿州44个城市黑臭水体水质四项指标合格率100%。
阅读原文
来源丨经济日报
编辑丨钱梦童
编审丨戴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