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在一学年里总会有不同的假期,节日假、寒暑假年年有。教师有没有可能通过放假前的准备、假期里开展活动、再到假期结束后学生校园生活的回归,通过与家庭、社区的协作,让假期变成独特的教育资源?答案是肯定的。从2015年开始,我们与全国各地少则数百名、多则数千名自愿参加的教师、家长、社区工作者一起,围绕假期特别是孩子的寒暑假怎么过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和项目实验。通过指导教师和家长,共同设计适合学生的假期项目,迄今为止,全国已经有近20个省市的10万名学生因为教师和家长参与此项目而受益。
通过开展这个项目,我们对家校社协同育人的重要性、有效性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们在指导教师进行项目设计的时候,特别强调学生领导力的培养,重视学生参与放假前的活动策划、假期中的项目推进、返校初的作品展评,并鼓励学生组建各种类型的“玩伴团”。通过这个“链条”,把教师与家长、学校生活与假期生活有机地联结起来。在假期,教师并非旁观者,而是学生的支持者、家长的协同者、发展的促进者。假期之后,教师要担起教育改进的责任,例如要将新学期学校的新生活重建在丰富的假期生活基础上。家长在假期通过家庭阅读活动、参与班级春晚等各种亲子活动,与孩子一起参与、交流,共学互学,亲子关系也得到改善。
科学探究可以成为假期项目设计的重要内容。有初中生在这个项目中持续一周做同一主题的科学探究,有一年级小学生每天惦记观察自己种植的“魔力菌菇”的生长。假期生活不再以一节一节的课为时间单元,而是以一天、一周、一月为单位。孩子们很容易因为投身自己设计的活动,而感受到成长的乐趣。
各地都有独特的假期项目设计资源。参与这个项目的齐齐哈尔的孩子们,在雪地里作画;昆明的学生和家长走进无限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世界;深圳的学生则在随家长假期返乡过程中,将全国各地的资源通过互联网沟通,并在开学初分享;而在常州,家长和学生组织了大量参与社区治理的活动,社区育人变成了现实。因为有了教师的教育点化,因为学生们的生活转化为了学习资源,天地自然成为学生乃至家长、教师们的课堂。经过这样的探索,改变了人们对于学习资源的理解,参与者对于本土文化的理解、对于社区生活的参与意识和能力,都能极大增强,也更能促成教师形成扎根本土的教育项目。
假期让学习环境、形式和内容变得更丰富。假期的学习,不再通过一篇篇课文、一个个知识点而进行,而是综合在一件件的事情中,如为“家庭花园”代言,如制作、传播“创意挪车牌”,如准备假期结束后的成果展评会等。参加项目的教师和家长们惊喜地发现,孩子变得更自信阳光,不仅持续发展着多方面的素养,还培养了对学校、家庭和社区的爱。
“安顿”好假期中的孩子需要家校社协同。正是有了家校社协同,让孩子们在假期不仅玩得更开心,而且玩得更有收获。在项目实验中,我们发现,协同改变了家庭状态、学校生活、社区氛围,成长起来的不仅有学生,还有家长、教师和社区工作者。建议中小学校和教师都更加重视对家庭的假期指导,让假期不再是教育空白,而是更丰富多元,更轻松有趣,更受孩子们喜爱。
阅读原文
作者丨李家成(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执行副院长、香港118现场直播站教授)
来源丨中国教育报
编辑丨王越月
编审丨戴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