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118现场直播站

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媒体关注 / 正文

郁振华:知行哲学——接榫与掘进

2025年01月21日

  人生在世,且知且行。知识和行动的关系问题,古老而常新。对此问题的哲学反思,可称作知行哲学,它与认识论、行动哲学、实践哲学、道德哲学等有交集。从认识论角度来看,中西哲学从轴心时代起就开始了对知识和行动关系问题的探索。中国哲学讨论知行之辩,西方哲学讨论理论与实践之辩。美国学者杜威在《确定性的追求》一书中将知识与行动、理论与实践这两对概念视作同义词,这种做法在义理上颇具生发性。如今,为了建构厚实认识论,需要我们接榫中国的知行之辩与西方的理论与实践之辩,注重哲学与科学(特别是认知科学)的结合,并尝试对知行哲学有所掘进。


走向厚实认识论


  当代知行哲学的出发点是实践转向。针对这一转向,学界有不同层面的解读,比如美国学者伯恩斯坦侧重于一般哲学层面,挪威学者约翰内森侧重于认识论层面,德国学者恩格尔侧重于认识科学层面。在一般哲学层面,不满于伯恩斯坦仅仅将笛卡尔主义视作实践转向的质疑对象,笔者主张把矛头进一步指向发端于古希腊的沉思传统。在认识论层面,笔者赞同约翰内森将命题导向的知识观视作实践转向的质疑对象,并主张将之与赖尔所质疑的理智主义传奇、波兰尼所质疑的完全明述知识的理想联系起来,进而对认识论的实践转向所涉知识成分作出新的概括。在认知科学层面,笔者赞同恩格尔将认知主义视作实践转向的质疑对象,但不同意他完全放弃表征概念。

  正是在倡导实践转向,质疑沉思传统、命题导向的知识观(理智主义传奇、完全明述知识的理想)和认知主义的过程中,笔者提出以大三项(理论、实践和制作)和小三项(命题性知识、亲知和能力之知)为经纬的概念框架,目标是超越单薄认识论,建构厚实认识论。不同于英国学者赖尔和美国学者格尔茨以厚薄说描述,也不同于英国学者威廉姆斯以厚薄说伦理概念,笔者主张用厚薄来理解认识论的不同取向。

  长期以来,英美流行认识论把注意力集中在命题性知识上,把知识理解为得到辩护的真信念。这种知识观由来已久,可追溯到柏拉图的《泰阿泰德篇》和《美诺篇》。虽然一般英美认识论研究者在讨论知识的含义时也会顺带提及亲知和能力之知等,但这些知识类型并不构成他们认识论反思的主题。在20世纪,也有一些哲学家认为,认识论仅仅关注命题性知识,出发点过于狭窄,会错失有关人类知识问题的很多重要方面。他们打破流行认识论的狭隘性,将非命题性知识纳入认识论研究的范围。比如,英国学者罗素和赖尔分别对亲知和能力之知作了开创性研究,匈牙利学者波兰尼创造性提出了默会知识论。

  细察现实的探究活动,即可看到小三项的交织缠绕。现实的认知主体不是抽象的“我思”,而是具身的、处于历史文化脉络之中的人,具备感知系统、行动系统和语言系统等,它们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能在三大系统之间自由切换,是人的存在的重要特征。在问题导向的探究活动中,三大系统既各司其职,又积极合作,它们交织缠绕,互为背景,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亲知是感知系统的功能,能力之知是行动系统的功能,命题性知识是语言系统的功能。人类探究活动内含多种知识成分,三大系统的交织缠绕就体现为亲知、能力之知、命题性知识的交织缠绕,其情形犹如多股之绳。如果一种认识论只见命题性知识而不见其他知识成分,那么这种认识论未免显得单薄(纤弱);如果一种认识论能涵容探究活动中交织缠绕的多种知识形态,那么这种认识论就显得厚实(强劲)。

  要完整理解厚实认识论,不能止步于小三项,而须将大三项纳入视野。多股之绳隐喻不仅适用于理论活动,而且适用于实践活动和制作活动。人类活动何其多,亚里士多德将其划分为理论、实践和制作,笔者称之为“古典三项”。这一划分影响深远,至今还有巨大的概念潜力。大三项即古典三项。大三项和小三项纵横交错,助力我们建构厚实认识论。

  在大三项和小三项所撑开的义理空间中,厚实认识论直面如下问题:如何理解哲学?如何理解哲学史?如何理解实在?如何理解知识?如何理解智慧?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勾画了厚实认识论的基本轮廓。


重思哲学和哲学史


  对于如何理解哲学的问题,厚实认识论阐明了哲学工夫的三个层次。近年来,“如何做哲学?”是中外哲学界的热点话题,厚实认识论从工夫论角度介入这场讨论。从工夫论入手探讨哲学何为这类元哲学问题,绕不开哲学修养。在古代,做哲学被视为一种生活方式,修养是哲学的核心任务。在近现代,哲学经历了一个职业化的过程,职业化的哲学专注于理论话语的建构,修养问题被边缘化了。厚实认识论重思哲学修养,展开了义理学说、穷理能力和哲理境界三个工夫层次。前两种工夫构成哲学专长,体现了哲学的理论之维;第三种工夫指向德性和人格,彰显了哲学的实存之维。在此义理脉络中,厚实认识论倡导做“好的哲学”,并尝试用隐喻来刻画其形式特征和实质指向:好的哲学,应当像水晶一样明澈,具有清晰性、严格性和精确性;应当像剑一样具有穿透力,直抵事物的根本;应当像网一样富有统绪,成体系,具规模;应当像火炬一样光明温暖,给人以价值的指引。关于哲学的水晶之喻、剑之喻、网之喻和火炬之喻,合称“哲学四喻”。与此同时,厚实认识论倡导开放包容的哲学观和世界哲学意识,并且为克服职业化之弊而重申哲学之为“生命的学问”或哲学之为“生活方式”的古典理想。总之,从义理学说到穷理能力再到哲理境界,三个逐级递进的工夫层次蕴含了一个厚实的哲学观。

  对于如何理解哲学史的问题,厚实认识论从西方哲学的发展中提炼出“古典三项的转进和重置”的思想主题。在历史衍化过程中,理论、实践和制作的含义有古今之异,比如现代科学不同于古代科学,现代技术不同于古代技术,是谓“转进”;亚里士多德在古典三项之间确立了等级秩序,强调理论的至上地位,但这一方案自现代性兴起以来就受到了挑战,三者的关系一直处在变更之中,是谓“重置”。史思交融是厚实认识论的基本进路,在知行哲学视野中考察西方哲学史,彰显了“古典三项的转进和重置”的重要性。

  如上所述,在一般哲学层面,我们将沉思传统视作实践转向的质疑对象。那么,在后形而上学时代,如何超越沉思传统?杜威方案和海德格尔方案堪称范例。杜威从人类学视角切入,揭示了沉思传统的人性根源、形而上学预设和认识论后果。通过阐发实验探究认识论,杜威将旁观者式的认识论、两个世界的形而上学、通过确定性的追求来寻求安全的取向,一一摧陷廓清。实验探究认识论具有超越亚里士多德方案的明确意识,其立足实验探究来解说知识和价值的进路,蕴含了一种重置古典三项的独特思路,即立足于一种提升转化了的制作/技艺,来解说理论/理论智慧和实践/实践智慧。海德格尔的基础存在论展现了重置古典三项的另一种思路。沃尔皮指出,在古典三项与此在、上手状态和在手状态之间存在一种对应性。按此,海德格尔方案主要体现为两大论旨:一、此在是实践/实践智慧的存在论化和彻底化;二、在手状态(对应于理论/理论智慧)导源于上手状态(对应于制作/技艺)。20世纪西方哲学的发展,在效果历史的意义上印证了海德格尔方案:实践哲学的复兴呼应并深化了论旨一,论旨二则激发了研究者会通海德格尔哲学和实用主义的热情。


再探实在、知识和智慧


  对于如何理解实在的问题,厚实认识论从物自身问题切入,提出切换论实在观。康德先验哲学划分了显象和物自身,主张显象可知、物自身不可知。在此问题上,当代哲学已经超越了先验哲学,其代表如内格尔式实在论、德雷福斯等人的强劲实在论、梅亚苏的思辨唯物论等。为了深化对物自身论题的探索,厚实认识论引入新的问题意识,探讨人在宇宙中的位置和后形而上学时代哲学的使命两大问题,提出切换论实在观和视角整体性概念。切换论实在观区分了意义贫乏的物自身和意义丰饶的物自身,并主张将吾人运思的焦点置于后者之上。17世纪科学革命在日常世界之外开辟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意义丰饶的物自身正对应于现代科学所探索的世界。要完整理解现代人的世界经验,需要将日常世界和科学世界都纳入视野,与这两个世界相对应的是两种视角,即特定视角和本然视角。切换论实在观不仅重视从日常世界向科学世界的转折,而且重视从科学世界向日常世界的转折,进而主张在两个世界、两种视角的往复切换中增进对实在的理解。切换论实在观对人在宇宙中的位置持一种平衡的理解:既看到人的有限性和偶然性,克服人类中心主义,也看到人的能动性,认识到人是意义的积极追寻者。不满于形而上学的整体性和生活世界的整体性,厚实认识论提出视角整体性概念,以期更好地理解后形而上学时代哲学的使命。

  对于如何理解知识的问题,厚实认识论提出基于多股之绳隐喻的整体论知识模型。人的具身在世过程所牵涉的知识,内容丰富、成分复杂。其中既有明述知识,也有默会知识。明述知识即命题性知识。默会知识有强弱之分,强意义上的默会知识,是指那些原则上不能用语言来充分表达的知识;弱意义上的默会知识,是指那些虽然未被言说,但非原则上不能充分言说的知识。不难看出,默会知识论的论辩力量更多地来自强默会知识概念。亲知和能力之知是强默会知识的两种基本形态。在默会知识论研究中,一些论者倾向于用建筑隐喻或冰山隐喻来理解明述知识与默会知识/命题性知识与亲知和能力之知的关系,但在厚实认识论看来,建筑隐喻或冰山隐喻未免简单僵硬,相对而言,多股之绳隐喻更契合认知活动实际。在现实的探究活动中,明述知识和默会知识/命题性知识和亲知、能力之知交织缠绕,它们相互依赖,相互促进,“拧成一股绳”,强劲地锚定实在。显然,专注于命题性知识的单薄认识论未得知识之全,厚实认识论则立足多股之绳隐喻,勾画了一种动态的整体论知识模型。按此模型,在具身在世过程中,人拥有的各种知识形态不即不离,既须分疏,又不割裂。

  默会知识普遍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理论活动、实践活动和制作活动都有其默会维度。赖尔意义上的能力之知是强默会知识的一种重要形态,其首要含义是即知即行。当代西方哲学围绕能力之知展开了理智主义和反理智主义之争,它与中国传统知行哲学的相关性是显而易见的。笔者在赖尔和王阳明之间建构对话关系,尝试二者的相互诠释、相互发明,由此阐明道德能力之知概念,并认为它是王阳明知行合一论和致良知说的精义所在。道德能力之知既是一种关于道德规范的实施性知识,须以身心一体的躬行实践来表达,也表现为一种既稳定一贯又活泼灵动的实践智慧。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论和致良知说与万物一体的思想相贯通、相交织,在万物一体的道德形而上学构架内,道德能力之知被升进拓展为道德—形而上学的能力之知。

  对于如何理解智慧的问题,厚实认识论提出风格导向的智慧概念。融会赖尔的智力概念和亚里士多德的人的繁荣/良好生活/幸福概念,可以阐明风格导向的智慧概念。据此,智慧意味着主体的活动/行动呈现出某种风格,其典范为创造性,创造性的活动/行动不仅能完成具体任务,“将事情做对”,而且在根本上指向人的繁荣/良好生活/幸福。创造性、规范性和范导性是风格导向智慧概念的核心环节。风格导向的智慧体现于理论领域、实践领域和制作领域,便是理论智慧、实践智慧和制作智慧。对三种智慧作知识形态分析,可以发现,它们都是命题性知识和基于德性的能力之知的结合,后者是能力和动力的统一。如此理解的理论智慧、实践智慧和制作智慧,都是厚实的智慧概念。


阅读原文


作者丨郁振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冯契哲学文献整理及思想研究”首席专家、香港118现场直播站哲学系暨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

来源丨光明日报

编辑丨王蓝萱

编审丨郭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