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118现场直播站

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媒体关注 / 正文

张艳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要瞄准自主能力建设

——“发力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系列评论之二
2024年03月08日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和培养机制,建设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平台,打造卓越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加大对青年科技人才支持力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自主能力问题备受代表委员关注。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发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战略深入实施,牵住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牛鼻子”,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和需求越发强烈。如同“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尤其是战略核心技术的拔尖创新人才也必须靠自主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自主能力建设,决定人才资源的核心竞争力。坚持走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之路,不断提高人才供给自主可控能力,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必然要求,也是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选择。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自主能力建设,要助力新质生产力人才培养。更高素质的劳动者是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要素。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复合的教育生态系统,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策源地和高水平人才的聚集地,理当成为自主能力建设的主阵地,承担起实现“从0到1”范式突破的人才自主培养之路。但是,当前高等教育“均值高”“方差小”的特点依然较为明显,源头创新的顶尖人才不足,人才培养的自主能力短板明显。瞄准自主能力建设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能够形成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中国方案”。

  瞄准自主能力建设,要突破组织瓶颈。面对高质量发展对人才质量、结构与竞争力提出的更高要求,要突破传统的单一学科、单一院系的组织模式,满足新战略下的拔尖创新人才需求。一方面,高校要积极探索以学院制、拔尖班等培养模式,突破学科壁垒,集中优质教育资源,推动拔尖创新人才的规范化培养。另一方面,要突破既有的课程体系设置,加快教育教学模式变革,通过打造创新平台、鼓励科研实践,增设进阶探究、高阶挑战、科学研究等项目,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和自主学习能力,进而提高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效率。

  瞄准自主能力建设,要创新培养机制。人才培养作为教育教学的工作根基,学科专业设置是其核心支柱,是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的关键所在。拔尖创新人才的自主培养,要跳出教育看教育,以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导向,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一方面,高校要打破常规,改变教育教学和文化土壤,回答好如何选拔、如何培养、如何评价这三个关键问题,积极推动人才需求预测、预警、培养、评价等方面的协同,以更好地实现学科专业与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相互匹配、相互促进。另一方面,要注重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全面推进学科交叉、通识教育、个性发展等,探索超常规拔尖创新人才全周期成长评价机制,进而促进拔尖创新人才的全面成长。

  瞄准自主能力建设,要回应时代需求。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支撑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中之重。应对未来挑战,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自主能力建设,不仅要有数智素养、会用AI,更要有极强的跨学科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一方面,要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和时代发展需要,加快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在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赛道新领域寻求新突破。另一方面,要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中塑造学科新优势,通过强化数理化基础、夯实学识根基,持续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塑造学生面向未来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力、全球胜任力。

  瞄准自主能力建设,要注重创新实践协同。衡量拔尖创新人才的自主培养能力,不仅要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数量,而且要关注拔尖创新人才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适配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自主能力,必须通过创新实践来实现,因此要注重提升拔尖创新人才创新实践协同培养。一方面,要聚焦推进人才强国战略,精准对接高质量发展的重点领域、重点产业、重大项目,注重与政府部门、国家科研机构、科技领军企业等协同建立科教融合创新特区,打造工程实践创新教学平台,推动工程训练与创新实践协同发展。另一方面,要优化高层次人才培养结构,推进学术创新型人才和实践创新型人才分类发展,实施硕博士培养专项,探索订单式培养模式,打通学生“选拔—培养—成长”全链条,以全面提升拔尖创新人才的创新实践协同能力。

  育才造士,国之根本。面对日益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和科技竞争,高校责无旁贷。要着力把握人才培养的目标任务,遵循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规律,强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前瞻性和系统性,构建人才培养矩阵,持续为国家重大战略培养输送后备力量。


阅读原文


作者丨张艳虹(香港118现场直播站教务处副处长、副教授)

来源丨中国教育报

编辑丨王蓝萱

编审丨戴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