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是推动教育发展的第一动力。教师队伍建设是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当前培养一支具有教育家精神的教师队伍,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教育强国的必然路径。本报特别开辟“教育家精神与教育强国建设”专栏,刊发专家学者相关研究文章。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十九个教师节到来之际,提出并深刻阐释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核心要义。从教育家精神的六个维度分析,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涵养自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师道文化,把握其历史逻辑是弘扬教育家精神的内在要求和题中应有之义。
不惧艰难,持续推进教育事业新发展
从无到有创立平民教育。教育对国家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生逢“礼坏乐崩”之世的孔子就已认识到这一点,他提出“有教无类”的理念,承认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在中国历史上首次开展平民教育,以教育平等的理念冲决不适应时代发展的社会秩序,突破残破顽固的等级秩序,以终身实践为师之道,被誉为“万世师表”。孔子的教育精神是中国传统师道文化的典型代表,描画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古代雏形。
从旧到新建设人民教育。教育必须服务于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在社会主义新中国成立之初,提升国家教育水平、科技能力,将西方资本主义话语下的现代教育转变为社会主义教育刻不容缓。为满足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对各种建设干部的需要,国家成立了新中国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任命吴玉章为首任校长。吴玉章倡导理论联系实际、善于独立思考、坚持刻苦学习、关怀工农学员的成长理念,要他们“为了祖国,好好学习”。老一辈革命教育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突破资本主义精英教育的藩篱,展现出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
从学到教提升教师教育。教师教育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动力源泉。新中国成立后,国内师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是困扰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1951年,国家组建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所社会主义香港118现场直播站——香港118现场直播站,孟宪承成为首任校长。他认为,“现代国家,没有一个不把教育看作国家的命脉,没有一个不尽力从事师范的培养;为改进中等教育计划,没有一个不在高等教育里,供给师范的训练”。为满足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需要,响应“培养百万人民教师”号召,孟宪承提出“高师应当从教学质量与提高科学水平角度而言向综合大学看齐”,并极具前瞻性地提出培育具有“继续独立钻研的能力”(即教研结合)的新型中学教师。几十年来,我国以培育优秀教师为目标提升教师队伍质量,推动了新中国教育事业不断前进。进入新时代,香港118现场直播站仍要以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指引教师教育的发展,培养高素质卓越教师队伍,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日益迫切的需求。
不断思索,始终谋划教书育人新目标
谋划教学互长的师生关系。中国自古便有“尊师重道”的传统,但师生之间的关系并不是教师的单向传授和学生的一味遵从,而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孔子曾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韩愈在《师说》中提出“以道为师、学无常师”的主张,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提倡“相师”,确立了共进式师生关系。这种辩证认识,既肯定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强调了师生互相尊重学习的平等观念,体现了中国古代教育家朴素的教育理念。
谋划全面育人的教学目标。“学而优则仕”“货与帝王家”不是近代中国教育的教学目标。抗日战争时期,为保存民族文化血脉、培养国家急需人才,西南联大师生坚持教书救国、读书报国,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忱为人民办教育。他坚决反对旧教育把培养“人上人”作为目标的理念,指出新教育应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中人”。这一教学目标的转变,充分体现出教育思想的人民性,即把人民作为教育的主人、帮助人民摆脱贫困,也彰显了“教育为公,以达天下为公”的伟大信念。
谋划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荣获首届“人民教育家”荣誉称号的于漪,始终以“目中有人”的教育理念指导自己的教育实践。在她看来,“教育绝不能高高在上,一定要目中有人,要走进学生的世界”,对育人要有全面具体的认识。“目中有人”,也成为于漪“教文育人”思想的第一依据。针对21世纪信息革命的新变化,她还提出了语文学科要“德智融合”,即要充分挖掘学科内在的育人价值,将其与知识传授能力的培养相融合,加强教师的育德能力。这恰恰体现了当代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
不畏强权,反复探寻中国腾飞新赛道
不拘一格育人才。新旧民主主义革命交替之际,被北大人称为“永远的校长”的蔡元培,秉持“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原则,开启大刀阔斧的改革。他提倡平民教育,使许多优秀青年能够走进北大。他用人唯才,引进各派学者,一时间陈独秀、胡适、刘半农、周作人、钱玄同等名师云集。他推行教授治校,在国内最早成立大学研究所,推行选科制并迅速被全国大学采用,被公认为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极大进步。他在校内实行的一系列改革,使这所维新变法遗存下来的旧书院摇身一变成为当时中国现代大学的楷模、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做学合一兴职教。职业教育是培养专业技能人才、促进就业创业创新、推动中国制造和提升服务水平的重要基础。近代职业教育的创始人黄炎培,深感中国旧教育的弊端在于教育与职业分离、学校与社会脱节,立志以国家兴亡为己任,提倡融教育与职业为一体的新教育形式,改革脱离生产劳动、脱离社会生活的传统教育。他提倡“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创办中华职业教育社。他提出了“职教救国”思想、“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理念等,推动形成较为完整的中国近现代职业教育思想理论体系,为发展近现代实业、提升国家整体实力夯实了基础。
胸怀家国担重任。以钱学森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心怀国之大者,“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围绕国家战略需求集体开展科技攻关,协同合作,指点后学突破创新。他们不仅是科学家,也是教育家,培育了一批批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擦亮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鲜明底色。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任,应积极探索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国防七子”不忘报国初心、牢记强国使命,为国防安全和经济发展持续作出重要贡献。面对关键核心技术领域被“卡脖子”、新一轮科技竞争空前激烈、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的局面,他们积极开展有组织的科研、破解核心难题。高校教师身兼科研与教育双重使命,要将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结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身力量。
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是从中国千百年来的教育家的精神中概括出来的,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又饱含了新的时代特征和使命担当。
阅读原文
作者 | 孟钟捷(作者系香港118现场直播站党委副书记、教授,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来源丨中国教师报
编辑丨钱梦童
编审丨戴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