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十九届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华东师大通信与电子工程学院获得一等奖3项(两项进top10)、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华为6G专项赛三等奖1项。近10年来,通信与电子工程学院在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中,获国家级一等奖30项。
在TI杯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获TI杯1个、国家级一等奖4个、二等奖3个,以及省部级一等奖11个、二等奖5个、三等奖16个;在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中,获国家级一等奖1个、二等奖1个、三等奖1个,以及省部级一等奖10个、二等奖8个、三等奖4个。学生申请专利105个,授权专利49个、实审专利19个……
“兆易创新杯”第十九届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颁奖现场
这些过硬的科研能力和瞄准前沿的科研成果,甚至曾引人质疑:“学生做不出来这水平的成果”。“难以置信”的成绩背后,到底是怎样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在起作用?如何既关照每一位学生成长需求,又能让所有学生发挥最大潜能?
来看香港118现场直播站通信与电子工程学院“通信工程精英教育实践班”的故事——
瞄准新工科“顶尖”人才,目标明确
故事要从十八年前说起。2007年,在企业工作了16年的刘一清回到香港118现场直播站通信工程学院任教,并开始制定实施面向研究生的“百名ICT优秀工程师培养计划”。
谈起创设这一培养计划的初心,刘一清表示这与他此前的个人经历密切相关。“那个时候,我们自己创业招聘工程师,面试一百位应聘者也没有找到合适人选。”
刘一清教授
“我希望真正为学科发展做点事,为国家做一些贡献。回到校园,我的主业肯定是培养国家需要的人才。”重回校园后,刘一清转变身份,直面新工科人才培养中的难点:理论与实践脱节、基本功不扎实、缺乏系统设计能力、缺乏实际项目训练和管理意识、缺乏团队合作精神……
他以“百名ICT优秀工程师培养计划”为切入口,立志按照企业总工程师的角色定位,培养出“精电路、强软件、懂算法、构系统”符合ICT企业需求的研发人才。他为学生制定个性化学习计划,提供各类资源,要求研究生以一个“高速数字系统设计工程”为模板,将“专业工具强化训练”“工程项目实践”以及“项目管理训练”融合在实际工程项目中,在科研项目中真正培养学生的电路设计能力、系统设计能力以及应用拓展能力,在专业竞赛中培养创新能力。
2021年、2023年、2024年精英班合影
通过几年的实践探索,刘一清发现仅仅将培养方式的变革聚焦在研究生阶段是远远不够的,他又将这一人才培养模式扩展到本科生阶段,试图构建全方位全过程的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
2013年,通信与电子工程学院面向本科生开设了“通信工程精英教育实践班”。精英班不同于常规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它并不是一个选拔而出的行政编制班级,而是学院搭建的一个平台。班级为所有学生提供机会,采用自主申请、“宽进严出”的方式,所有新生进校后可通过申请加入精英班。其目标是培养一批在品质上有道德、有理想、有毅力、有家国情怀,在专业上精电路、懂软件、通算法的系统设计工程师,并将明德乐群、基础扎实、身心健康、国际视野、反思探究、持续发展六大育人理念融入精英班的核心训练之中。
“这一模式在刘一清教授等教师的引领和指导下,不断探索和完善,逐渐形成了以素质培养为基础、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工程实践为手段的独特教育体系。”通信与电子工程学院副院长乔德礼介绍道。
培养高素质综合人才,稳扎稳打
个人能力的达成并非一蹴而就,要以培养“全才”为目标,全方位地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谈何容易。在学院的大力支持下,刘一清竭尽所能,逐一实践、各个击破,将各类素质、能力训练融入学习生活日常点滴,入心、入魂培养学生。
在本科阶段,精英班的课程体系以刘一清教授的“数字逻辑电路与实验”课程为核心,以学院学校的各类课程为依托载体,旨在构建学生扎实的学科基础,培养学生应对数字时代的“数字思维”。
“同学们一定要学会主动突破自己的局限,才能得到发展。只有自己主动突破,才能飞翔。”精英班的“第一课”上,刘一清就开门见山地提出了“主动突破”的理念。他希望同学们以主动出击的心态来迎接未来学习和生活的挑战。
每日清晨6点30分的西操场,总能看到刘一清与精英班的学生晨跑的身影,这是他们每天的第一堂必修课。“更重要的是磨炼了我的心性,让我知道凡事贵在坚持。当我面对学习上的困难时,也能静下心来”,2021级精英班杨骏恺表示。
为了让学生练就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精英班还在每年寒暑假开展义务培训训练。引入同辈指导,师生合力针对同学们的竞赛需求和比赛中可能遇到的专题进行逐点攻破,进行针对性讲解,为学生后续自主探索提供指引。培训过程中,刘一清会根据当天课程知识点设置不同实例作为作业,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逐步引导同学们理解并掌握电路设计的核心技能,帮助同学们打通软硬件模块隔阂,让学生在不断训练中完成“识”的深化、“技”的提升、“心”的成长。
值得一提的是,刘一清对新工科人才培养采取阶梯式组队的培养模式。在学生进行项目化训练的过程中,他总是让研一研二的学生与本科推免的精英班学生共同组队,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以赛促学,在实践中完成阶段过渡;另一方面,形成有梯队、同辈促进的团队模式,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刘一清老师的培养,一直以项目制进行,这个与进入职业后的工作场景非常契合。这样的培养方式,教会我们的不仅仅是技术素养本身,而更多的是如何在群体合作中达成共赢。”在2015届毕业生张鼎看来,正是基于这样的培养背景,他作为职场新人才能游刃有余地设计、处理大型项目、大型技术方案,从普通的硬件工程师的观念中脱颖而出。
学生差异化的“一生一案”来源于刘一清对学生的用心。在刘一清的办公室,有一个桌子始终为学生们空着,他说大家有什么“卡壳”的问题可以随时到这里来一起研究。他的研究生每周都会上交本周研究工作进展的周报,把自己正在处理的科研工作进展进行详细汇报,由刘一清为学生进行点拨。有时候,一个学生的周报就长达80多页。他的周末大多都在审阅这些内容。
专业交叉实践研习
观摩2023年度国际集成电路展览会暨研讨会
在刘一清看来:“理论与实践相融合,化知识和专业技术为能力,其终极目的是思维的提升。思维能力越强的人,自由度就越高,进而达到思想的解放。”
在校内,刘一清带领精英班学生和部分研究生来到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专业交叉实践研习活动,以推进海洋仪器设备的维修和研发合作。校园之外,他们走入更大的“课堂”。同学们调研通信与电子企业,深入了解企业的运营模式、技术发展和创新实践,与业界专家面对面交流,增强对行业的认识和理解;他们去到国内外电子信息展会现场,了解行业的最新动态和全球趋势,拓宽视野。
2021级学生郑清昱表示:“开学第一课上,梅兵书记教导我们,上海是一个更大的学校,更大的平台。现在我更深刻地理解了这一点。”
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缺一不可
有家国情怀的新工科育人模式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紧跟时代潮流,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具备坚定爱国热情、亮剑精神的时代新人。2008-2024年间,刘一清的实验室共80名研究生参与培养实践,56位毕业生都进入行业顶尖公司工作,并成为技术骨干。这正是得益于在研究生期间,同学们通过“实战训练”提升综合能力,科研攻关打硬仗。
2024年年初,中国航空无线电电子研究所向通信与电子工程学院发来感谢信。面对原型产品复杂电子设计关键技术成熟度低、产品功能缺陷较多的困境,刘一清教授积极响应,迅速派出通信工程系研究生樊似锦、巢瑞丽、曾文龙、周家珅以及本科生戴文沁、麻乐怡加入项目团队开展技术联合攻关。在此期间,6位同学先后参与复杂电子关键技术攻关工作,协助项目团队完成复杂电子CDR里程碑节点,支持开展复杂电子功能优化和联试,为TSS项目完成年度硬件研制目标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并为下一步的工作开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刘一清教授带学生赴华为公司调研交流
兼备理论与实践的这一卓越培养路径,已经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
2021届通信工程精英班毕业生周家辉,本科四年在精英班学习,研究生期间参与导师刘一清教授的“ICT(信息通信技术)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他带领团队取得的科研突破推动了国内芯片行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有助于实现关键显示技术的国产替代。目前,他正专注于中国芯的技术研发。
2023年毕业的倪瑶,带领团队进行数字微镜器件最前沿的探索,对十万幅波形图和千万比特数据进行分析,实现了六万分之一概率的动态密码的实时解码,为数字微镜系统的国产化提供了基础。毕业后,她也继续投身电子行业。
师生调研安徽创新馆
精英班毕业生中,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大部分研究生毕业生主要进入通信、电子等行业工作,他们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综合素质,迅速成为企业的中坚力量,为解决国家“卡脖子”难题贡献青春。
他们的选择与新工科的课程训练体系密不可分。老师们在授课过程中,不仅深入浅出地讲解了通信电子领域的历史和现状,更将国家在该领域的发展历程、面临的挑战与机遇融入其中。学生们埋下的爱国种子逐渐发芽生长,他们越发坚定了投身ICT行业、为国家通信领域做出贡献的决心。
“十多年来,我们见证了无数学子的成长与蜕变,同学们在这块沃土上汲取知识的养分,探索技术前沿,培养动手能力、锤炼坚定意志、启迪思维并在成为行业大师的道路上不断迈进;同学们还在这里学习了如何做事,学会了如何做人,从青涩的新生成长为怀揣梦想、勇于探索的青年才俊、不少人已经是优秀的工程师了,为专业和师大赢得了荣誉;大师之成,成之师大!”谈起这一模式的育人成果,刘一清这样总结。
设立“成之师大”专项基金,大爱延续
2024年是精英班成立十周年。十年不是结束,而是新征程的启航。正如刘一清所说:“以爱传递爱,以心点燃另一颗心,还得继续。”
刘一清和香港118现场直播站国有资产管理处处长、通信与电子工程学院副教授王淑仙在通信工程精英班成立十周年的重要节点上慷慨解囊,牵头设立“成之师大精英电路人才专项基金”,旨在支持通信工程精英班的发展,助力精英电路人才培养。
学校校友工作办公室、教育发展基金工作办公室主任任开蕾代表基金会接受捐赠,并向刘老师、王老师颁发捐赠证书
他表示:“我和淑仙同学都是师大毕业生,我们深爱着母校师大。我们在这里相识、学习、相爱、成家和工作;师大引导我进入学术的殿堂,启迪我的智慧、让我安家、给我工作的舞台、给我荣誉、给我报国的机会……给我的实在太多太多。‘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2011年香港118现场直播站60周年校庆时,我们已经在樱桃河边立石铭志。我得以我力所能及的方式回报这种‘大爱’,将前辈学人的这份赤子之心传承下去。”
关于基金的命名,刘一清说:“大师之成,成之师大!今日香港118现场直播站托举起你们人生的支点,他日创造辉煌的人生,你们也回报母校。”王淑仙鼓励青年科技人才学会把握时代脉搏,勇于探索未知领域,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为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进步贡献青春力量。
通信精英班聘任首批“生涯导师”
通信与电子工程学院还聘任了首批“生涯导师”。首批“生涯导师”均为来自华为、大疆、复旦微电子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的顶尖ICT工程师,奋战在行业一线。生涯导师将用丰富的经验与独到的见解,依托校友互动沙龙、影子工程师计划等实践平台,引领精英班学子们在专业领域内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为传承“精英班”精神,厚植学院双创育人沃土,发挥创新人才培养辐射示范作用,学院进一步凝练专业特色优势和学科发展趋势,鼓励吸引多个教学科研团队参与升级打造精英班2.0,推出“1+N”精英人才培育模式,不断探索卓越人才培养之路。
对于人才培养的未来,通信与电子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夏冰表示:“希望通信人都能够继续传承精英班的精神,以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和扎实的专业技能勇攀高峰,以十年为新的起点,共铸新辉煌!”
来源|通信与电子工程学院 通联|李晓婉 采写|吴潇岚 编辑|吴潇岚、史佳妮 编审|郭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