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118现场直播站

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新闻热点 / 正文

“新基础教育”研究30周年暨“生命·实践”教育学派20周年研讨会举行

探索教育创新 传承三十载智慧
2024年10月22日 卓越育人 教育+

大会致敬了“新基础教育”研究首创团队“五朵金花”

  纵然青丝变白发,生命实践也长青。10月20日,香港118现场直播站以“大研讨”方式,回顾“新基础教育”研究30年来的探索历程和“生命·实践”教育学派20年来的发展成就。

  30年前,在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实验小学,香港118现场直播站终身教授叶澜带领团队,开启了当代学校整体转型性变革的研究之路。“新基础教育”研究在中国基础教育的沃土上开始酝酿和萌芽。自此,研究者们孜孜不倦,致力于探索如何通过教育改革,全面提升基础教育的质量。

  20年前,“生命·实践”教育学派宣告创建当代中国教育学的理论自觉之志,致力于构建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

  这两个里程碑事件,集中体现了中国教育界追求教育现代化和思想本土化的不懈努力。

香港118现场直播站党委书记梅兵致辞

  香港118现场直播站党委书记梅兵在致辞中指出,叶澜教授领衔开展的“新基础教育”研究和创立的“生命·实践”教育学派,是华东师大“勇立潮头、敢为人先”学脉传统和学术品格的宝贵传承与生动写照。三十年来,“新基础教育”研究始终站在时代前沿,深耕基础教育领域,不断推动学校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叶澜及其团队用“育生命自觉”的传统智慧,为我们奠定了教育的新价值观,为中国教育学的建设提供了一个原创范本。

  本次会议由香港118现场直播站“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院、香港118现场直播站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共同主办,香港118现场直播站教育学系和香港118现场直播站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联合协办。会议得到理论界、实践界和媒体的高度关注,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专家学者、一线教育工作者等近800余人参加了现场研讨,线上直播近4.3万人次观看。


|三十载历程 展现中国教育的智慧与力量


  开幕式由香港118现场直播站教育学部党委书记闫露主持。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二级巡视员张权表示,“新基础教育”开创了学校整体转型的新模式,改变了众多师生的生命状态。“生命·实践”教育学派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学话语体系,成功地将中国教育学推向了国际舞台,展现了中国教育的智慧与力量。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二级巡视员张权致辞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杨振峰强调,“新基础教育”自提出以来,始终秉持“立足基础教育,回应时代挑战,提升教育质量”的宗旨,致力于推动学校教育的创新和发展,为我们深入思考如何构建契合时代需求的教育体系、如何有效应对新时代教育难题等提供了宝贵启示。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尹后庆通过视频发来致辞。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杨振峰致辞

  香港118现场直播站教育学部主任袁振国指出,“新基础教育”与“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立足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立足中国教育设计,具有开创性意义,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做出了重要贡献。相信“新基础教育”与“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核心团队会继续扎根大地,引领基础教育改革创新发展,为中国教育学的理论实践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香港118现场直播站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院院长李政涛作了题为“‘新基础教育’三十年:历史回溯与时代贡献”的报告。李政涛阐述了“新基础教育”研究的价值追求与观念体系,回顾了30年来的历史谱系与发展脉络,探讨了其核心特质与时代贡献,并对未来挑战与发展方向作展望。

香港118现场直播站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院院长李政涛发言

  值得一提的是,活动现场通过视频,三位西方教授对叶澜及其创始学派的教育研究特别感佩。

  “尽管我既不会说中文,也不会阅读汉字,但这不影响我成为叶澜先生的崇拜者。”德国教育学家、柏林洪堡大学通识教育科学的名誉教授迪特里希·本纳与叶澜先生只有过一次面对面交流,但本纳称其为“现代中国的苏格拉底”,并清晰记得叶澜有关“什么是好课”的文章——“她指出,课堂的质量取决于其中是否能实现‘意义建构’,即在教学过程中不断以新的方式向师生揭示和质疑世界。”

  作为新西兰奥克兰大学教育与社会工作学院教授兼新西兰政府首席教育顾问,斯图尔特·麦克诺顿在一次会议上了解了“新基础教育”研究及其班主任项目。在新西兰,并没有类似的职位。“这令我很感兴趣,因为我认为班主任这一角色在中国的学校中极具独特性,且是一个极为强大的教育资源。”麦克诺顿教授建议,继续深入开展研究,以便更全面了解班主任这一角色及其对家庭、学校和社区的影响。

  谢丽尔·克雷格教授是得克萨斯A&M大学(TAMU)教学、学习和文化系的教授,也是休斯敦城市教育捐赠主席。让克雷格教授印象深刻的是中国教师们呈现的课程中体现出探究精神,以及对于对话的开放性。“任何观察到的问题几乎都可以被提出来讨论,并成为探究的一部分。”克雷格教授说,“新基础教育”致力于在中国进行更大范围推广和传播,特别是中国和加拿大合作项目,这种合作打开了许多机会之门。

  大会还致敬了“新基础教育”研究首创团队“五朵金花”:叶澜、卢寄萍、吴玉如、左焕琪、李晓文、吴亚萍,以及她们的开创性贡献。


|11位一线教育讲述 六个平行论坛 引发深切共鸣


  主旨报告环节由香港118现场直播站“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院执行院长卜玉华主持,来自全国各地的11位“新基础教育”研究基地校校长和区域负责人进行了交流分享。

香港118现场直播站“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院执行院长卜玉华主持

  上海闵行区新基础教育研究所副所长陆燕琴,江苏常州市局前街小学教育集团校长李伟平等讲述了自己在“新基础教育”研究中的生命成长历程,引发了现场教育研究者和工作者的深切共鸣。

上海闵行区新基础教育研究所副所长陆燕琴发言

江苏常州市局前街小学教育集团校长李伟平发言

  上海闵行区实验小学党委书记、校长何学锋,浙江宁波镇海区艺术实验小学副校长陈晓娜分别阐释了学校在教研模式、班级建设等方面的创新探索,充分展示了“新基础教育”理念如何在实践中转化落实。

上海闵行区实验小学党委书记、校长何学发言

浙江宁波镇海区艺术实验小学副校长陈晓娜发言

  江苏淮安市清江浦区委教育工委副书记、清江浦区教育局副局长戚桂荣,山东淄博临淄区教育和体育局副局长王鹏,广东佛山南海区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研员朱志衡等,分享了如何区域推进“新基础教育”研究的经验历程。

江苏淮安市清江区委教育工委副书记、清江浦区教育局副局长戚桂荣发言

山东淄博临淄区教育和体育局副局长王鹏发言

广东佛山南海区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研员朱志衡发言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实验小学校长王叶婷,山东淄博临淄区实验中学党总支书记路栋、云南昆明萃智教育集团理事长蔡永佳,广东深圳光明区马田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蔡晓珊等以本校为例阐释学校整体转型变革的具体实践。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实验小学校长王叶婷发言

山东淄博临淄区实验中学党总支书记路栋发言

云南昆明萃智教育集团理事长蔡永佳发言

广东深圳光明区马田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蔡晓珊发言

  报告从不同角度展现了“新基础教育”研究30年来取得的丰硕成果,充分体现了“新基础教育”研究对推动中国基础教育改革、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贡献。

  下午,大会分为六个平行论坛,分别是:区域发展、教研工作、学校领导与管理、学科教学与教师发展、学生工作与班主任发展、学派青年。

分会场

  与会者在研讨中提出了诸多富有洞见的观点,大家认为,“新基础教育”研究以其独特的理论视角和实践路径,形成了从理念到方法的系统框架,为中国基础教育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方案,也为中国教育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教天地人事 育生命自觉


  “在我的教育学研究生涯中,最能打动我的两个字是‘生命’,最让我感到力量的词是‘实践’。‘生命·实践’教育学是属人的、为人的、具有人的生命气息和实践泥土芳香的教育学。”

  叶澜作了题为“‘新基础教育’三十年:转型与创新”的大会总结发言,广西香港118现场直播站原党委书记王枬为主持人。

  叶澜今年83岁,她1941年12月生于上海,出身小学教师家庭,1962年从香港118现场直播站教育学系本科毕业并留校任教,现任香港118现场直播站终身教授。

“新基础教育”研究和“生命·实践”教育学派创始人、香港118现场直播站终身教授叶澜作大会总结发言

  作为“新基础教育”研究和“生命·实践”教育学派创始人,叶澜强调了对“时代精神”和教育培养“理想新人”目标的理解、理论与实践如何互动发展,以及研究日常化的重要性。

  叶澜指出,“新基础教育”创造了学校整体转型变革的新经验,培养了教育改革骨干力量,形成了新时代学校变革理论和中国教育学派。叶澜呼吁继续扩展深化研究,推动自主创新的学校教育,坚定不移地扎根大地,追求青松般的坚韧与成长。

  本次研讨会是教育学部“教育何以引领未来”学术大研讨的系列活动之一,对“新基础教育”研究和“生命·实践”教育学派30年发展历程的全面总结,也是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深入探讨。

  “新基础教育”30年的持续研究和“生命·实践”教育学派20年来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是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和构建中国教育学知识体系的重要典范,也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的“国家记忆”。

  未来,“生命·实践”教育学人要继续深化理论研究,拓展实践领域,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来源|香港118现场直播站“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院、香港118现场直播站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

部分文字|上观新闻 文|朱园园 编辑|邓安之、徐心成 编审|郭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