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118现场直播站

搜索
你想要找的

# 热门搜索 #

建党100周年70周年校庆卓越育人学术育人不言之教幸福之花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新闻热点 / 正文

王斑教授论“帝国审美心态与中国研究”

2010年09月16日

9月14日下午,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讲座教授、美国斯坦福大学威廉·海斯中国研究讲座教授王斑在闵行校区人文楼5303学术报告厅作了题为“帝国审美心态与中国研究”的演讲。本次讲座由历史系教授、思勉高研院常务副院长许纪霖主持并点评。
讲座中,王斑教授首先通过在美国教学的切身体验,提出在美国课堂上如何建立全面、中肯的“中国形象”这一问题,并指出在美国课堂上遇到的各种对中国的误解实际上是带着有色眼镜、用一种普世标准来看待中国问题的结果,是冷战影响下的一种“政治审判”。由此,王教授引入讲座的主题:什么是帝国的审美心态。王教授以上海新天地中的星巴克为例,指出星巴克致力于营造审美的普世气氛,消费的世界品牌,在这种脱俗的境地中,人们获得了纯粹的审美体验,从具体文化、环境的历史定位而升华于某种“全人类”具有的生理愉悦感,成为了“天下人”,从而获得了一种超越民族国家框架的、流动性的帝国想象。
王斑教授指出,这种帝国审美想象的产生与美学的兴起有关。18世纪由现代性萌芽而催生的美学从两个方面影响了人们的生活。首先,它导致了市民社会的形成,使得资产阶级的规范渗入到日常生活中,将一种权力结构转变为情感结构。其次,它的出现在祛魅后的世界中注入了新的“灵晕”,使得“物”转变为“主体”,将“物”的使用价值转变为一种体验的完整性和目的性,从而产生了合目的的和谐。他进一步指出,这种理性时代对宗教的超越是与资本流动、运转相符的。在这种美学观念的作用下,审美化为普遍的经验,而不再是一个人的偏好。他指出,这种共同的审美体验,就如Benjamin R. Barber所说的“麦当劳世界”一样,是一种全球标准。通过比较《上海纪事》和《霓虹灯下的哨兵》两部电影,王斑教授对帝国审美与地缘政治作了分析。他认为,电影作为资本全球扩张中的视觉媒体,对地缘政治作了去政治化处理,投身于对经济因素的关注中。
讲演结束后,就“帝国”与“帝国主义”之“帝国”之间的联系与差异等问题,王斑教授与在座的各位师生进行了深入交流。针对本次讲座,许纪霖教授作了精彩点评。他提出三个可以继续思考的问题:第一,超越了民族国家概念的“帝国”与“美帝国”之间有无紧张关系;第二,美国的中国研究是否会受到美国话语霸权的影响;第三,帝国话语是否存在一个变化的过程,如以冷战为例,在战前、战中、战后帝国话语经历了怎样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