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118现场直播站

搜索
你想要找的

# 热门搜索 #

建党100周年70周年校庆卓越育人学术育人不言之教幸福之花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新闻热点 / 正文

《解放日报》7日头版:“小白菜”心犹在 “胡萝卜”根更深

2011年02月07日

春节里走进世博园,你会发现“小白菜”少了。但这些可爱的大学生世博志愿者并不曾离开,只是申城乍暖还寒时候,他们统一披上了橙色羽绒服御寒保暖,把自己戏称为“胡萝卜”。兔年春始,“胡萝卜”放弃寒假休息、放弃回乡过年,本报记者也与来自香港118现场直播站的130多名 “胡萝卜”一起过节,遍访中国馆内外6个段区的每一个志愿岗。
这是中国馆延展期间迎来的首个长假,单日客流连破纪录,可谓“元旦两三万,春节四五万”。记者刚从耀华路地铁站出来,就已经排到了游客长龙的末尾——有指示牌写着 “中国馆排队等候时间超过4小时”。从这里起,志愿者们“一个萝卜一个坑”地值守,“萝卜装”里面仍是一身 “白菜服”。他们“菜心”犹在,把“萝卜根”扎得更深。
 
“穿风岗”:志愿者帽戴不上
 
四根巨柱托起“东方之冠”,建筑底部两台自动扶梯交叉着,其下便是“9米平台”,此地四面透空、风声呼啸,连阳光也难照进。
但这里少不了“胡萝卜”,大一新生阮静便是其一。“穿风岗”把这位陕西女孩的脸吹成了“高原红”,十指也都有些红肿粗糙。阮静裹着大围巾,却戴不上志愿者的帽子,因为会被大风吹掉。
她远赴上海读大学,但离家后的第一个寒假、第一个春节却选择了留下。“那天上午11点半下课,老师通知中国馆延展招募志愿者,我下午两点就报上了名。”她没有“请示”家人,只在寒假前通电话时才说“妈妈,我这次过年不回来了”。好在爸爸挺支持,替她说通了长辈们。
游客在结束馆内参观下到9米平台前,常被提醒:“外面风大,请穿上外套”。有人刚下扶梯就明显感觉温差巨大,关切地问阮静:“你站在这儿引路是不是很冷啊?”馆方工作人员也实在舍不得,让阮静在敲章的过道间里避风。可有一次,阮静为顶上一个搭档的班,在“穿风岗”上连续坚持了3个半小时。
延展期中国馆内外的志愿岗,约三分之一在户外。华东师大团委办公室主任陈伦杰说,这批志愿者70%到80%是女生。
 
“复读岗”:金嗓子喉宝不可少
 
走出馆外的最后一道安检,经过几小时耐心等待的游客直奔序厅大门。就在这短短几米间,总有一个洪亮的男声在旁送上祝福:“欢迎参观中国馆!祝大家新年快乐,身体健康!”
这句祝福伴随每个游客带着好心情入馆,但并非每个人在步履匆匆中注意到这个高瘦的男孩子——家在喀什的维吾尔族公费师范生吐尔孙卡热。他本可以清闲,但他却在一两个小时内真诚地“复读”同样的话。“比起世博期间的志愿服务,我觉得如今最大的不同就是没什么人问问我,我希望能多回答一些提问。”他笑道。
这个岗并无计划配备俗称“小蜜蜂”的便携扩音器,等同学来换岗时,吐尔孙已口干舌燥、喉咙沙哑,只等回休息室喝开水,吃金嗓子喉宝。去年5月,吐尔孙就是华东师大“小白菜”;今年大三了,他再次请缨,并拖上了室友艾纳完江一起来做 “萝卜”。他笑着说:“寒假很多同学都要回家过年的,而我们民族的‘新年’不是现在,正好可以来上岗。”这些天,常住8人的学生宿舍里,就剩下这两个维族小伙留守了。中午,他俩还得利用休息时间,步行去园外清真拉面馆吃饭,并带上次日的早餐回来。
“春节期间,在全校160人左右的延展志愿者队伍中,有130多人自愿留在中国馆服务。”陈伦杰告诉记者,其中像吐尔孙这样的外地同学,比例近一半。
(下转第4版)(上接第1版)
 
“温情岗”:压岁红包赠心意
 
“祝所有胡萝卜在续展期间找到有 ‘情’人!”在中国馆地下二层,名为“爱在华师、心满中国”的祝福板上,有这样一句留言。比起地面上熙熙攘攘、热热闹闹,地下空间空空荡荡,冷冷清清,可这里正是“胡萝卜”的根据地,他们储备物资、补充能量、交流感情的地方。
大休息室像一间自修教室,一排排桌椅按课堂布局,只是前方没有黑板,椅子也没有靠背。按照作息时间表,“胡萝卜”一天有3班岗、3次休息,最早的7点半到岗,最晚的17点半离岗。其中,路途最遥远的“胡萝卜”,住在华东师大闵行校区,清晨6点便要发车前来。
难怪午休时,“胡萝卜”们纷纷脱去 “萝卜装”,把这件羽绒服垫在桌上,枕着脑袋“眯”一会儿。当然,也有不少“胡萝卜”没放弃寒假“充电”或休闲的好时光,有的背英语四六级单词,有的做驾照考试习题;有的画人物素描,有的编“十字绣”;有的看动漫小书,有的读古典名著。
休息室外,第6段区小组长赵孟仲正在整理“压岁红包”。这个大四直研生设计了内装兔年徽章和贺年卡的1500只红纸袋,由每个华师大志愿者随身携带若干,不仅派赠给部分游客,还要发给与 “胡萝卜”朝夕相处的周边工作人员。“从安保员、讲解员到清洁工,我们都要送上这份心意。”
到了例行的“爆米花时间”了,赵孟仲等人把一袋袋爆米花压缩袋,送进仅有的那台微波炉,为“胡萝卜”们准备“下午茶”。休息室里洋溢着醇香的奶油味,还有那些充满期待的双眼双唇——只听得“噼里啪啦、噼里啪啦……”,这是属于“胡萝卜”的新年炮竹声。
 
记者手记
 
“海宝一代”长大了
 
缘于上海世博会,以“90后”为主体的大学生志愿者被称为“海宝一代”。比起三四个月前,“海宝一代”又长大了,不是因为“过年”,而是因为志愿者精神变得更加成熟。
一位中国馆志愿者事务官员对记者说,这批延展期志愿者比运营期志愿者“有过之、无不及”。他们不是利用学校统一停课的时间而来,而是利用自己的寒假春节而来;他们的服务期也不再只是当时的几周,而是要持续两个多月。这意味着更多的放弃和牺牲。
与世博期间数百展馆的规模相比,而今园区仅开放了中国馆等少数场所。对已有“小白菜”经历的志愿者,过去的新鲜感不再,热度有所消减,但他们中的不少人依然重回世博园,再做“胡萝卜”。显然,这不是空凭一腔热情而作出的决定。
从馆内清明上河图、铜车马边,到馆外南广场出口甚至更远的票房门口,类似的“复读岗”、“穿风岗”还有很多。记者只陪了“胡萝卜”一天,他们维持秩序、引导客流、解疑释惑的服务带有很强的规范性和重复性,但个性化、多元化的这一代青年却乐于此道,没有人日久生厌。日出前只带着哈欠上车,日落后只带着笑声离园。这一种“海宝精神”,真的长大了。
 
《解放日报》2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