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人简介
李兰海,博士,中国科学院国际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新疆干旱区水循环与水利用自治区重点实验室主任,天山积雪雪崩研究站站长。曾任职于中国、英国、泰国、日本与加拿大的各类研究所、大学、国际机构及咨询公司。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支持项目、科技部973项目前期专项课题和科技部973计划研究和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等项目二十余项。多年来主要从事积雪资源、积雪水文与气象-水文地质灾害等研究工作。原创性提出有效生态积温反映冬季土壤物理性状和植被动态变化的理论方法和体系,独立开发了以有效活动积温为核心的流域水文动力学模型,提出了量化气象要素对流域基流和融雪径流影响路径与强度的研究方法;在国际主流杂志发表论文200余篇,专著四部。完成的相关研究成果,近年来已被学术界广泛参考应用和用于指导实际工程设计。2005年度获得国际水产工程学会唯一的最高学术成就奖,2013年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2015年“中国天山奖”获得者。
内容简介
天山地区受大山体和西风环流的影响,拥有丰富的积雪资源,为区域提供重要水源。同时,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不断向高寒山区扩展,暴露在雪崩危险之下的人口及基础设施日趋增多,雪崩的风险显著增强。系统地阐明气候-积雪-雪灾变化的动态变化仍然是一项科学挑战。基于天山积雪雪崩研究站50多年的地面观测,结合天山积雪特性地面调查、遥感反演及模型模拟方法,分析了温度、降雪和积雪物理特征的雪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天山最大积雪资源量出现在3月;在气温升高和极端降雪的情况下,融雪日期提前,雪的持续时间缩短,积雪温度梯度减小,雪变质作用减弱,雪深增加,极端贫/富雪年的发生更为频繁。同时分析雪崩与积雪和气象相关的数据,量化了不同类型雪崩的危害,并描述了它们在大陆雪气候地区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其结果表明表层干雪崩的特点是规模大、释放频率高。在雪季,雪崩的总体危险性随时间呈单峰模式,最大的危险发生在2月下半月,当时积雪很深,气温升高。这些发现将有助于制定雪崩预防策略,为了解气候变化对与雪有关灾难的影响提供重要信息。